地质学家 | 胡瑞忠院士

文摘   2024-12-21 10:31   贵州  

胡瑞忠院士




人物名片
胡瑞忠:1958年12月生,湖南道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研究,在现代矿床学研究方法、陆内成矿理论及找矿预测研究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曾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区域创新奖等荣誉。





01

从贫困农家走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瑞忠院士,1958年12月出生于道县石马神村(原小甲公社松柏塘村)的贫困农家。他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的骄傲,同学们的榜样。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胡瑞忠院士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通过高考考上了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专业,并于1988年在成都地质学院获博士学位。1989年1月,胡瑞忠院士成为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这个湖南农民的儿子,仅用十余年时间,就攻读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之后胡瑞忠院士先后赴新西兰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和访问研究。

如今,胡瑞忠院士现任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矿床地质学会会士,矿床学国际权威期刊Mineralium Deposita副主编。并于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02

有心的“找矿”院士







胡瑞忠院士主要从事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矿床地球化学;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搞科研的胡瑞忠院士不是科学象牙之塔中的学究,而是一个有心人。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他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分忧解难。

在做博士后期间,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简短的消息说我国铜矿石十分紧缺,国家每年都要花巨额外汇进口铜矿石,每年进口铜矿石所需外汇等于开采金矿出、口换回的外汇。但是我国并不缺乏铜矿资源,为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会出现这种状况?作为一个搞地矿专业的科学家,胡瑞忠院士对此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他承担了“紧缺急需矿产”的“铜矿新类型研究”课题,并多次前往野外考察,力求解决我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工作期间,青年学者有很多留外工作的机会。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科研条件,使不少人为之心动。但是,对祖国地矿事业有着强烈使命感的胡瑞忠院士仍回到了地化所。

1991年,本已落实在广州工作的胡瑞忠院士最后选择了位于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于选择胡瑞忠院士表示“看中的是研究环境而不是生活条件”“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从事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研究不可多得的理想区域。地化所是中科院很有实力的单位,有许多泰斗级的人物,有很好的科研环境。”

但贵州不论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医疗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曾经的贫困和落后让不少人才对贵州敬而远之。胡瑞忠院士的家人一开始也不同意。对任何一对父母来说,这么优秀的儿子,理当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大有作为。

然而,胡瑞忠院士却用行动展示了一名中国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从到地化所至今,胡瑞忠院士一心扎根贵州。他是第一批贵州省核心专家,多年带领团队探究贵州铝土矿、磷矿、锰矿、金矿、铅锌矿等特色矿产的形成和分布,通过基础研究指导矿产资源的高效勘查和利用。30余年如一日,期间他几乎考察研究了贵州优势矿产的主要矿床。

03

不忘初心,勇攀科研







胡瑞忠院士常说“科学事业是我的第二生命。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立志要把青春以至终身都奉献给他。”

1999年,在国家973项目等的支持下,基于国内外学者以往的研究积累,胡瑞忠院士带领团队对华南陆块中生代陆内成矿作用开展了十余年的深入研究。

胡瑞忠院士介绍,该项研究的主要难点,在于需要确定矿床形成的时代、成矿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指导在新区域内发现新的矿产资源。

历经十多年的研究,胡瑞忠院士揭示华南西部低温与东部高温成矿省的成矿时代一致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指纹,证实两个成矿省是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整体并共同先后受控于印支期陆内造山和燕山期软流圈上涌,确定成矿后华南自西向东剥蚀程度的增强决定了目前近地表矿西部低温、东部高温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块体作用驱动、陆壳供给矿源、高低温矿并重、成矿面状展布”为核心而明显区别于板块边缘成矿体系的陆内成矿新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和广泛引用,拓展了矿床学的理论和找矿应用体系。

由他领衔的“华南陆块中生代陆内成矿作用”课题也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胡瑞忠院士院士以不忘初心、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持续地科学创新探索,催生了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作为科技界的一份子,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实现我们国家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作出自己的贡献、添砖加瓦。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的精神,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第三个方面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做一些事情。”胡瑞忠院士院士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

04

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调查、传承好学风







满头乌发,声音洪亮,尽管年逾花甲,胡瑞忠仍精神饱满,尤其谈到专业领域时,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在他看来,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自己还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得益于长期野外调查,艰苦的环境既强健体魄又磨炼意志。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肯定会怕。”进入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不久,胡瑞忠就前往青藏高原开展科学考察。有一次,胡瑞忠背着采集到的20多公斤样品,边走边想问题,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旁边就是峡谷,山路又窄又滑,路边长着一些稀疏的杂草和小灌木。幸好他眼疾手快,一把抓住身边的灌木枝,才没滑下去。


经历了高山峡谷、高原缺氧以及强紫外线等考验,胡瑞忠终于在青藏高原找到了合适的矿石样品。此次科考的研究论文很快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胡瑞忠还带着这项科研成果受邀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


胡瑞忠特别重视野外调查,有时甚至一年里有超过3个月的时间外出调查采样。“野外调查是地质研究的基础,做学问没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胡瑞忠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们也喜欢到野外开展调查采样,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中坚力量,有6人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除了野外科考、在实验室里钻研,胡瑞忠深知,要提升科研水平,学术交流必不可少。“实践与理论,不可偏废。”从1999年开始,胡瑞忠领衔创建了两年一届的“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系列学术研讨会。如今,这个学术会议已成为我国矿床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他还先后10余次担任矿床学界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主席、副主席和专题召集人,为推动国际矿床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新网贵州、贵州日报、地学之家等

其他说明:如有任何形式的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小编!

地质信使
一个致力于传播、互动、分享的地学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