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的古井,我知道的有旧城的卧佛堂、仁德村东南那口井(参见《仁德村有口神奇的井!》),再就是前几年曾经造访过的魏官屯村东的那口井(参见《游览老城遗迹 感受运河文化》)了。
总觉那次有些匆忙,这次又和好友骑行探访了一番。
那口古井距老城镇魏官屯村东200米左右,显圆形,水质清澈甘甜,是目前德州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井之一,至今约200多年历史。至今,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依然常饮此水。
古井井口直径约1米,水面距离井口约10米。在古井周围半径五米的范围内地面铺上了一层水泥地板,周围砌起半米多高的围墙,只在北侧留出大约3米左右的出口。
据说这眼古井200多年未断过水。
传说明清时期,村子里有位姓吴的老人在此地种了一大片梨树,时遇大旱,树叶枯黄脱落,老人眼睁睁看着梨树即将旱死却束手无策。有一天,一位戴墨镜的道人路过这里讨杯水喝,顺便歇脚。老人说,今年大旱,哪里还有水喝。老道人说此地地下水非常丰富,应在此处打一口井!随后梨树的主人便按照道人指点,在这里挖井,果然,井打好后,水源源不断汩汩涌出,一下解了梨树主人的燃眉之急。后来为纪念这位戴墨镜的道人,有人便将这口井取名为老墨镜(井)。
听人说,在大旱年间,曾有人在老墨镜(井)周围打了三十多眼水井,最深的四五十米,最浅的也有七八米,流着流着就没水了,但老墨镜(井)存在了约200多年,从来就没断过水。
前几年,武城县公安局驻村工作组投资5000余元,在“老墨镜(井)”的周围铺上水泥地板,构筑了半米左右的围墙。阻挡灰尘、树叶等杂物进入古井,为保护古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称赞,人们立“功德碑”纪念。
只是,我们没见到打水的人,问过路的村民,才知道我们去晚了,夏天人们都趁凉快早起打水。
魏官屯村西有两棵硕大的枣树,枣树常见,可这么高、这么粗、这么直的枣树还真不多
这院落很有几十年前的农村特色
这里大概是黄河冲击平原,沙质土居多
沙质土适合种花生
古井就在村东
附近的村民给我们介绍“神井”
从井口望,井水面距地面六七米的样子,看不出水深,井中不断传出从井壁渗出的水滴落的“嘀嗒”声
井旁的功德碑
电动车骑过也能扬起沙土
自动往西航拍,远处就是魏官屯,红圈处就是这眼古井
俯拍古井
附近刚收割过麦子的田野
劳动者最光荣
回家的路上,顺便拍了赵庄的大杨树
END
赵登勤,网名找乐,中学高级教师,业余喜好摄影,曾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学习,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德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1999年入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全集》……
专访 ▶ 我看摄影 【我拍我的幸福生活】
发烧不发疯 调色不好色
拍片不拍马 找乐不找事
联系邮箱:zhaole18@163.com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