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
”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英文主题为“Take the rights path”)
为营造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开设“12.1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周”科普栏目,每日科普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宣传相关活动。
20世纪70年代末期,
美国国家疾控在洛杉矶发现了一种怪病:
病患免疫系统摇摇欲坠,
还易惹上稀奇古怪病症。
可怕的是,
任何医疗手段都束手无策,
治愈率竟为零!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艾滋病起源之谜》)
患者共性——均为男同性恋。
因此,有些研究者直接将这种病叫做
“男性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魔的魔爪开始伸向女性、异性恋男子、
血友病患者、针管吸毒者,甚至孩童。
1982年,这种病被美国疾控中心命名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即艾滋病。
美国疾控中心组织了一支癌症专家、寄生虫病专家、病毒学家和社会学家队伍。
通过多地多种取样、分析和潜心研究,
勾勒出一种“类艾滋病毒”的神秘面纱。
该病毒最早1908年出现在猴子和猩猩身上,
1930年前后,由猩猩传染给了人类。
一旦该病毒进入人体,
它便如脱缰野马般肆意横行,
逐渐进化成人类艾滋病病毒。
在那个医疗技术尚未发达的时代,
一旦被它缠上,就如同被无情地贴上了
“生命倒计时”的标签,
宣判“死刑”。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艾滋病的起源》)
艾滋病何以如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
“针具污染”无疑是这场灾难中的重要原因。
尽管20世纪50年代,
廉价且无需消毒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已投入使用,
为卫生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在资源匮乏的非洲大地,
这些本应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却成了
“千面杀手”,
一支小小的针管,可能会被使用上千次,
在无数双手中传递,
编织出一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传播网。
造成病毒在人群之间的快速传播。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艾滋病起源之谜》)
20世纪60年代,
艾滋病病毒悄然搭上了一艘无形的船,
穿越了加勒比海的蔚蓝波涛,
首先在美国东部和东南部登陆,
随后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席卷欧洲,跨越亚洲,
最终将整个世界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之中,
现在,全世界都深陷其中,笼罩在它的阴影之下。
HIV感染的高危人群
男男同性恋者
静脉注射毒品者
与HIV/AIDS患者有性接触者
多性伴人群
性传播感染群体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性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