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也称“断骨热”或“痛骨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病毒主要的宿主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平常见到的“花蚊子”。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例如在邻近的多个东南亚国家,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省、云南省、海南省、香港等地区。
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三红三痛”:
“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出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此外,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自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
我国存在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境外输入病例常年可传入我国各地,在华北以南、夏秋季伊蚊密度较高的季节,可导致本地感染病例发生和暴发流行。我国存在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两种流行形式,输入性病例常年存在。
登革热的高发季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比如泰国高峰为5-6月,菲律宾为7-11月,而我国的海南省全年各月均有病例,以5-10月为高峰。
1.在居住场所安装纱门纱窗、通道装上防蚊网;
2.在睡觉时挂设蚊帐、使用灭蚊灯或点燃蚊香驱蚊;
3.到室外,应该在皮肤裸露部分涂上驱避剂或驱蚊花露水,尽可能穿浅色长袖衣长裤;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八、九时,傍晚五、六时)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防蚊是预防登革热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我们需要做到:
1.在外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酒店、民宿房间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可以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尤其要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装置蚊帐;
3.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4.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如果出现发烧、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被叮咬的情况。
6.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旅行史,为了不将疾病传播给家人,请配合当地卫生部门,住院隔离治疗。
伊蚊喜欢在人类家中和附近栖息,为了减少孳生,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清除孳生地:
1.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2.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3.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4.排:排清积水;
5.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具体包括:
1.翻盆倒罐,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
2.保持住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
3.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
4.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的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
5.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
6.轮胎整齐存于室内或避雨场所,堆室外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户外废弃轮胎打孔,难以清除积水轮胎双硫磷灭幼蚊;
7.住家周围外环境植被可用敏感公共卫生杀虫剂灭伊蚊成蚊。
供稿:急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