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只活了40岁?已经算奇迹了,看看他在位前后都干了些什么?

文化   2025-01-02 19:39   安徽  


 戳蓝字“笑先生闲谈历史”关注我们哦。
正文

建安二十五年,在曹操过世后,其子曹丕登基称帝,建曹魏政权,结束了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魏文帝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于他,建立魏国,自此登基称帝。

一年后,蜀汉刘备自称为汉室正统,定都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与曹丕的魏国成鼎足之势。

公元229年,东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至此,三国鼎立之势成型。

众所周知,汉朝末年,割据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天子已徒有名而无实,在这一过程中,以曹操的势力为最强。

尽管终曹操一生,都未曾取天子而代之,但是他早已成了当时的无冕之王。

曹操病逝之后,其子曹丕迅速登基,也成为了三国政权之中第一个建立国家政权的皇帝。

尽管这个皇位来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但是根据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无疑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帝王。

在位时,曹丕勤于政事,少有懈怠,然而,他在皇位上仅仅坐了6年,就病逝于洛阳,崩逝时不过不惑之龄,四十而已。

因而,现代很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不乏有这样的疑问,曹丕身为帝王,日常用度自然是最好的,加之早年他又是跟随其父一起征战过得,身体素质不应当如此,为何会在四十之龄就“英年早逝”呢?

年少时,他跟随父亲东征西战,战场刀枪无眼,自然而然也多次受伤,虽不致命,但多少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加之登基之后,他勤于政事,对内安抚世家,推出九品中正制,对外统一国土,虽称不上夙兴夜寐,但也是勤勤恳恳,如此一来,也导致了他身体的过度劳累。

最后直接导致他病逝的,是因为他患有肺病。

肺病在如今的医疗条件下并非什么大病,然而对古人来说,几乎就是生死一个坎,曹丕身体情况本就孱弱,如此一来,自然并非长寿之象。

这也是为何说他能够活到四十岁已经算是一个奇迹的原因。

工于心计,用心过甚

历史上的魏文帝曹丕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才使得他四十而亡呢?

这主要分为两部分说起,一个是他登基称帝之前,另一个是他登基之后。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当时能够与他一较上下的只有四弟曹植。

为了争得继承人之争中的主动权,曹丕一直汲汲营营,对外他于战场上十分英勇,对内也积极笼络曹操手下的谋臣,几乎可以称得上苦心孤诣了。

而众所周知,古代长寿之人几乎都讲究心态平和为养生之道,尤其切忌心思过甚,曹丕此举显然不是养生之道,因而,尽管表面上看上去他一切安好,但是经年累月积攒下来,肯定也是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最终,曹丕在其党羽的努力下,顺利越过曹植,被曹操钦点为继承人之选,而这场继承人之间的争斗,至此终于落下帷幕。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两年后,曹丕作为“储君”人选,驻守邺城,平定魏讽叛乱,经此一役,积累了威望和民心,为之后的篡汉建魏奠定了基础。

篡汉建魏,无暇修养

如果说登基称帝之前的曹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争夺父亲继承人位置的争斗上,那么,在曹操病逝之后,他的精力又投入到了他心中所谓的建国大业上。

公元220年3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丞相魏王之位。

初登高位就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如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除了激动也不乏一些志得意满。

而这也导致了曹丕身体情况进一步恶化,或许是因为当初的曹植较其更得其父曹操的喜爱,虽然最终曹丕登上帝位,但他心中依然对其弟曹植十分介怀。

为了打击曹植以及其他并不拥护他的曹氏族人,曹丕大力排除异己,手段狠辣残酷,甚至到最后,他对曹植的杀心几乎人尽皆知。

证据就是曹植的《七步诗》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的疯狂举动直接导致了曹氏族人的不满,与此同时,刘备的蜀汉政权和孙权的东吴政权借此壮大,内忧外患之下,曹丕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除此之外,作为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初登帝位,心中自然不乏自得之意,根据史书记载,曹丕登基之初,曾大肆饮乐,毫不自制,甚至在曹操丧期之内就已经吃喝不忌,俗语有云,酒色伤身,因此,这也成为了曹丕身体不好的一个原因。

不过,真正让曹丕劳心劳力的还是政事。

公元220年12月,曹丕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

私生活上多有诟病的曹丕在国家大事上却并不糊涂,尽管比不上父亲曹操是一位枭雄,然而作为一名初登帝位的帝王,他还是有颇多可取之处的。

首先,为了缓和和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他推出九品中正制为朝廷的选官制度,此举不仅将东汉末年旁落地方的选官权利再次集中到中央,而且也借助各地世家大族的力量迅速稳定了政局。

为了尽快使百姓脱离战争遗留下来的不利影响,他下令减轻各地税赋,鼓励民生,支持耕种,由此下达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举措,这也使得魏国建立之初,国民生计很快恢复起来。

除此以外,由于曹丕一直立志做一位儒家奉行的仁德君主,因此便在各地推行儒学,兴办私学,宣扬三纲五常的儒家教条思想,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凡此种种,都不难看出曹丕在为政初期,确实在政务上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根据史料记载,曹丕在位期间,平均每日休息时间不过五小时,有时候更少,这样长年累月积攒下来,自然而然对他的身体又是一个大大的负担。

亲自领兵,兵败病倒

除了政事上的劳心劳力,曹丕的病逝还要追溯到他起兵攻吴的战争。

事实上,曹操生前就一直渴望建立统一河山的大业,曹丕作为其子,又文武双全,年少有为,又怎能不受父亲影响。

加之初登帝位的曹丕又作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变革,魏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优于刘备的蜀汉和孙权的东吴,在这种情形下,曹丕自然而然生出了和父亲一样的抱负,那就是统一河山,扩大版图。

然而,或许连曹丕本人也未曾想到,他起兵攻吴,不仅没能实现收拢东吴的目的,甚至因此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最终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

公元221年,孙权因为偷袭关羽收复荆襄之地与刘备交恶,因担心遭到曹魏和蜀汉两国相逼,遂向曹丕递交和书。

曹丕虽名义上接受了孙权的称臣之举,但实际上也是希望刘备与孙权经此一役能够两败俱伤,这样他也好趁虚而入。

同年,刘备果真举兵攻吴,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之军队长途奔袭,在与孙权对峙之时,并未占据优势,最终导致刘备铩羽而归。

而另一方面,孙权眼见来自蜀汉的威胁解除,于是便将向曹丕称臣时候的允诺丢之脑后,弃而不顾,此举引得曹丕勃然大怒,因此决定起兵攻吴。

同年十月,孙权正式复叛,曹丕大怒,即刻决定兴兵伐吴,为振士气,并作《伐吴诏》鼓励将士们曰:“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以此表明伐吴之心之坚决。

曹丕本就文武双全,幼年时就和父亲曹操一起上战场打仗,加之此次攻吴,他对自己必胜抱了很大的信心,因此,尽管朝中臣子再三劝说,曹丕也决定亲自领兵上阵。

曹丕大军从许昌出发,一路过关斩将,捷报频传,然而就在曹丕以为此行能大胜而归之时,天不佑魏军,曹丕军中突发疫症,军中将士死伤惨重。

与此同时,孙权派遣东吴大将据江坚守,如此一来,两军就此陷入了焦灼之地,此时,曹丕本人都因为长途奔战,身体抱恙,军中将士更是如此,而曹丕也心知,此战一时半刻无法终结,再坚持下去,或许对他而言,并非好事。

与此同时,孙权趁此机会再次递交和书,和书中态度诚恳,并指出了两国对战损失惨重,很有可能让蜀汉从中得力,曹丕思考良久之后,最终决定同意了孙权的求和,于是魏吴两国兵戈止步于此。

然而,无论如何,经此一役,曹丕不仅没能完成吞并东吴的目标,而且还使得自己军中损兵折将,他自身也为此抱恙良久,故再次回到魏国之后的曹丕,很快病倒在床。

这一病,再次给他本就孱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根据史料记载,曹丕就是在这段时间感染上了肺病,众所周知,在医疗水平不高的古代,得了肺病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大夫也只会建议你多休息,适当饮食,不要操劳过度,以免再次发病。

然而这几点,对曹丕来说,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他作为皇帝,每日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时间紧着用都觉得不够,又哪里有时间好好修养,加之他于女色上并不节制,这对他的病情来说更是有害无利。

因此,此后曹丕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尽管有太医的精心照顾,也免不了日渐衰弱。

或许也是察觉到自己的身体情况,曹丕开始对身边的人都有所疑心,甚至就连伺候他起居的黄门太监也是如此,政事上的劳神,私生活上的不知节制,以及长年累月的用心过甚,这一切都让曹丕的身体进一步恶化。

公元226年6月28日,曹丕病重,弥留之际,心中自有太多遗憾,然而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自己一手建立的魏国江山。

然而此时太子曹叡年幼,又值三国鼎立之势,曹丕虽后悔未早做安排,但时至今日,也只能最后再为儿子谋算一番。

病榻之上,曹丕召集了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以及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听领遗旨,命令其四人共同辅佐太子曹叡,直至太子亲政。

这四位辅政大臣的人选想来也是曹丕心中谋算已久的,其中既有曹氏族人,又有朝中重臣,既有文臣,也有武将,四人既能相互制衡,又不乏忠心。

然而,即便如此苦心孤诣,曹丕仍没有算到,一个司马懿几乎毁了他曹氏一门数十年来的积累。

临终之际,曹丕还降下旨意,令后宫中淑媛、昭仪等级之下的嫔妾都各归其家,不必为其殉葬受丧。

6月29日,曹丕病逝,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按照他生前留下的口谕,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相较于父亲的长寿,曹丕四十而亡,确实稍显短寿,然而相较于历史上其他一些短寿的帝王,这也并非什么奇事。

当然曹丕四十而亡,既有经年累月的长期原因,也不乏命运之手的默默推动。

倘若他生前不曾如此汲汲营营想要争权夺利,也不会用心过甚,倘若他能患病之后懂得节制,或许也还能多撑数年,又或者,他不是一个胸怀雄心壮志的帝王,只顾一味享乐,或许也能平安到老。

然而,这些都是假如,历史上的曹丕,就是这样一位工于心计,精于谋算,拥有雄心壮志的帝王,而这也导致了他不能长寿而终。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