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成长可以是关乎个人的内在发展,也可以是社会认可的自我实现,多年以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早已根植于每一个“豫审人”的心中,他们持续精进业务能力,积极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本期走访了审协河南中心机械部“双新”服务团以及社会服务优秀人员代表,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如何成为连接创新主体和专利转化的重要桥梁。
本期采访人:黄文思、余洁
本期采访嘉宾:汪振威、赵艳辉、高如乐、王昱宸
机械部“双新”服务团
汪振威(团长)、赵艳辉(成员代表)、高如乐(成员代表)
1、请介绍一下“双新”服务团。
汪振威:
为充分发挥中心知识产权人才和专业技术优势,聚焦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于2022年4月组建了7支“双新”服务团,覆盖不同技术领域。
自成立以来,我们始终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理念,通过提供专利导航、专题培训、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等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机械部双新服务团累计服务企业20家,开展社会服务项目38项。
双新服务团赴企业调研
团队坚持打造精品项目,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把关机制。同时,我们不拘泥于一次性的报告交付形式,聚焦国家战略和创新主体需求,坚持一企一策、靶向发力,创新性采用“贴身式”“伴随式”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服务质效,也更好地满足了产业发展的更高需求。
2、可以具体介绍下你们是怎么开展“贴身式”“伴随式”的服务吗?
赵艳辉:
作为中心第一个社服项目的参与者,我对现在这种“贴身式”“伴随式”服务模式深有感触。以我们目前服务的企业为例,起初,企业因“出海”需求,需要排查特定专利,我们如期完成任务,随后,伴随着企业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对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产生了新的需求,于是我们继续开展新的合作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们和创新主体从“键对键”到“面对面”,甚至可以直接选派业务骨干扎根企业一线,手把手开展业务指导,动态调整服务需求。“贴身式”“伴随式”的服务模式推动我们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广,深度不断延展,高效解决了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双新服务团赴企业交流指导
高如乐: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与企业的互动更加紧密,能够更精准地提供企业所需的支持,目前已经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种服务模式对我们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意识地通过“老带新”、赴企业实践锻炼、开展各类培训等形式,培养更多社会服务人才,提升成员的综合能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网点”的作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昱宸
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审查员,现在审查业务部实践锻炼,连续2年获得“优秀社会服务兼职人员”称号
1、您还记得刚开始参加社会服务工作的场景吗?
王昱宸:
那时,我已经有两年的审查经验,迫切想助力专利技术在实践中的转化运用,于是主动报名了社会服务项目。
项目初期,创新主体对专利导航的预期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一方面开展专利检索,梳理技术演进方向和产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沟通逐步明确了项目方的核心需求,为企业在国内的重大工程项目精准定位到合作伙伴。一个周六的早上,企业研发团队急切希望来中心当面交流,解决核心技术向专利转化时遇到的难题,我们迅速召集技术专家开展会晤,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高价值专利培育和专利布局的建议。在我们的助力下,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布局保护专利80余件,不仅突破了技术瓶颈,而且顺利找到了技术合作伙伴。今年8月,中心受邀参加河南省“2024年专利转化运用服务对接月”活动时,企业负责人再次对当年的专利导航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您觉得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收获有哪些?
王昱宸: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专利法立法宗旨的可贵可敬,满足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并助推社会经济发展,是我们专利审查一线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企业近距离的接触,让我认识到看似微小的改进,可能成为撬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杠杆。专利审查是专利保护的源头,只有把源头的工作做扎实了,专利才能在转化运用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在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项对企业有帮助的专利导航,不仅需要洞察本领域技术脉络,更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倾听交流与耐心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编辑:贾祥志,编校:郭铮,审读: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