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影视一线」
北京春晚正逐步摆脱“地方春晚”的标签。
北京台春晚如何打破“地方春晚”的天花板?
连续十二年收视冠军、全网传播量304亿+、微博抖音快手1824个热搜、直播播放量1.51亿+、海外传播量8.2亿+,2025北京台春晚再次稳固“省级春晚天花板”的地位。在省级卫视春晚愈发同质化、收视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2025北京春晚不仅持续领跑,更以精准策略打破地方春晚的内容局限,开创区域卫视春晚的“破圈”范本。
如果说央视春晚是全国观众的“年夜饭”,那么北京春晚则是地方卫视春晚中最具品牌辨识度的“文化样本”。它不再局限于北京特色,而是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区域春晚新模式”,以更广泛的文化共鸣拓展影响力;它不止于传统舞台,而是通过AIGC、机器人表演、沉浸式舞美等前沿技术创新,打造更具未来感的春晚叙事;它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借助国际传播矩阵,将春节文化推向全球,真正完成从地方到全国、从全国到国际的跃升。在这一连串策略的推动下,北京春晚正逐步摆脱“省级春晚”的标签。
北京春晚用十二年的成绩验证了一个趋势:地方春晚不该只是总台春晚的补充,而应成为独立的话语主体,具备自己的内容竞争力与文化价值。这不仅是一次地方卫视的创新突破,更是整个广电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卫视春晚”价值的重要案例。
从“京味”到“京津冀味”
放大区域文化价值
地方春晚如何从“地域特色”走向“区域共振”?这是近年来省级卫视春晚普遍面临的难题。2025年,北京台春晚在地域文化运营上迈出关键一步:从“北京文化”升级为“京津冀文化共同体”,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区域整合的进化。这不仅是城市品牌塑造的升级,更是地方春晚如何打破地域局限、拓展文化影响力的行业范本。
此次北京台春晚,“京津冀联合录制”成为最大亮点。这不仅是春晚史上的首次尝试,更不同于传统的“拼盘式”区域拼接,而是在节目内容、主持阵容、嘉宾组合、非遗展示和城市文化叙事上实现深度融合。例如,在节目《雨燕回正阳》中,三地主持人联袂献唱,雨燕迁徙的意象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相呼应,完成一场文化隐喻与现实叙事的双重交织。同时,三地相声演员合演《减肥,包瘦的》,融合三地特色方言、曲艺风格和幽默表达,在笑声中消解文化隔阂,创造出“语言文化共融”的舞台效果。
更重要的是,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意的结合,让京剧、曲艺、杂技等地域性艺术形式在春晚舞台上被创新融合,使三地文化在同一舞台上彼此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张力。这一模式的成功,说明地方春晚在内容整合上不应局限于简单的“拼盘”,而应向更具整体性和叙事感的“文化融合”方向进化。
文化认同的建立,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沉淀。2025北京春晚特别策划“蛇文化文物联展”,让京津冀三地极具代表性的生肖文化文物首次在春晚舞台上同台亮相——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唐代石刻十二辰蛇像、天津博物馆的清代白蛇传彩塑、河北定州博物馆的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这一创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叙事的再造。通过生肖文化的串联,京津冀三地的历史传统被有机融合,并通过春晚这一现代媒介呈现给全国乃至全球观众。这种形式不仅增强地方文化的可视化表达,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可借鉴的案例。文物的跨地域集结,使春晚舞台具备更强的文化厚度和历史纵深,赋予“京津冀文化共同体”更具象的表达方式。这种历史叙事的融入,让春晚不再是单一的娱乐演出,而成为一场承载文化记忆的盛会。
京津冀文化的整体融合,使北京春晚的影响力从“城市品牌”升级为“区域品牌”。通过京津冀文化协同,北京台春晚突破单一地域的局限,使其成为覆盖整个华北地区的文化盛事,塑造整个京津冀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换言之,北京台春晚的这一创新,使它从地方春晚向更广泛的全国市场渗透。当地方春晚不再只是单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而是成长为区域文化的代表,省级春晚的影响力才能真正向全国市场拓展。这或许正是地方广电内容创新的下一个方向。
从“炫技”到“内容叙事”
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噱头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应用,是今年北京台春晚的一大亮点。然而,不同于许多春晚将AIGC作为舞美或特效的补充,北京春晚真正让AI参与到文化叙事中,赋予其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原创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以首都博物馆的金代铜坐龙和唐代十二辰蛇像为原型,通过AIGC技术让两位生肖“拟人化”,展开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话,幽默呈现生肖文化的交替与传承。这种数字化演绎方式突破传统文化静态展示的局限,让生肖文化以全新的方式焕发数字生命力。
近年来,机器人已频繁登上各类大型晚会,但大多数节目的呈现方式仍局限于“炫技”,如机器人行走、跳舞或同步表演,缺乏深入的情节设计和观众情感共鸣。而2025北京春晚推出的全国首个机器人小品《爱,微笑和机器人》,让AI不只是表演者,而是故事的驱动者。
该节目集合10家科技公司的17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它们不仅可以执行日常交互任务,如手冲咖啡、弹琴、摊煎饼,还能进行细腻的人类情感模拟。更关键的是,小品的剧情并非简单依赖机器人的“高科技秀”,而是围绕“人机关系”展开叙事,在幽默与温情的对话中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与人类共存,并传递“智能向善”的理念。当科技不再只是炫目的视觉元素,而是融入叙事、塑造情感,北京台春晚彰显科技赋能内容的真正价值。
舞美设计一直是各大卫视春晚创新的重要方向,近年来,XR虚拟现实、智能灯光、裸眼3D等新技术不断提升观赏体验,但北京春晚的科技创新并不止步于舞美效果的提升,而是更进一步——让科技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使春晚舞台成为“北京文化的缩影”。
2025北京春晚采用沉浸式舞美设计,打造一个真实可触的京津冀社区,让传统舞台转化为生活化场景。观众可以在舞台上看到饺子馆、小院、超市、花店等熟悉的城市元素,甚至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与观众共同包饺子、煮饺子,让“舞台即生活”的理念得以生动展现。相比于传统舞美设计,北京春晚打破观众与演出之间的距离,使春晚的体验从单向的观看转变为沉浸式的互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台春晚通过AIGC和智能灯光技术,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三条地铁新线开通等城市发展成果有机融入节目表达。这种数字时代下的城市文化叙事,让春晚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成为记录城市发展、讲述时代故事的文化载体。
科技不只是内容的工具,而是文化体验的催化剂。从AI驱动的生肖短片,到机器人小品的人机共生叙事,再到沉浸式舞美与城市记忆的交融,北京春晚让科技深度参与叙事,实现从“视觉震撼”到“情感共鸣”、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创新”、从“技术创新”到“文化价值”的进化。
从春晚申遗成功到全球文化共鸣
让春节成为真正的“全球IP”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晚,北京春晚精准把握春节的全球文化价值,不再局限于单向的中国文化输出,而是通过短视频矩阵、互动直播、全球文化共创等策略,让春节真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节日。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北京台春晚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地方卫视的全球传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数字传播时代,北京春晚深刻理解去中心化传播的重要性,不再依赖单一的传统媒体和海外华人社区,而是借助社交媒体矩阵,让春节成为全球社交热点。例如:美国One Voice儿童合唱团演唱《如愿》,不仅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引发关注,还在海外社交媒体形成讨论,最终被外交部发言人点赞,成功转化为主流国际传播议题。全球“饺子文化”短片+千人饺子宴,不仅展示中国饺子文化,还将意大利Ravioli、日本Gyoza、土耳其Manti等各国类似食物并列呈现,让海外观众通过“食物”这一全球共鸣点理解春节文化。这让春节不只是“中国人的节日”,而是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如食物、团圆)让世界找到情感连接点,从而深化春节的全球认同感。
2024年,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认可的文化资产。北京春晚迅速响应,通过一系列节目强化春节的全球认知度:
• “全球都爱中国年”系列短视频,邀请柬埔寨珍娜公主、希腊大使、马来西亚官员等国际嘉宾送上春节祝福,多语种传播使得北京台春晚在全球社交平台获得广泛关注。
• “流动家宴”直播策划,联合海外华人、国际美食博主,通过直播+短视频互动,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到春节的团圆氛围,并引导海外用户自主分享春节体验,形成更广泛的社交传播。
• 《千里有情缘》以民族服饰秀和国际品牌时尚秀,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与国际顶级时尚品牌结合,让春节文化呈现出更具现代感与全球传播力的表达方式。
2025北京台春晚的国际传播探索,不仅提供地方卫视迈向全球的可行路径,更折射出中国文化在全球叙事体系中的角色转变。从被动输出到主动融入,从单向传播到情感共鸣,从地域性表达到全球文化连接,北京台春晚突破传统传播模式,构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影响力。
2025北京台春晚的成功,不仅是一次收视覆盖的拓展,更是一次文化范式的跃迁——推动春节从“全球华人的节日”走向“全球共享的文化现象”,以文化自信塑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叙事。
END
来源:「影视一线Daily」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联系主编老冯,开启更多可能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