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三季|对话廖昌永:认识世界,遇见自己

创业   2022-11-18 15:30  

深度对话不同领域的“逐风者”,发现时代风向的通关密码,看见新时代下 “逐风者”们的昂扬精神与传奇故事。由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与阳光媒体集团联合出品,英特尔vPro平台冠名的《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三季已在腾讯新闻上线,安徽卫视同步播出。


《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三季第六期节目,杨澜对话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先生,一起来聊聊他作为学生、老师、院长、歌唱家不同身份的经历故事和所思所想,分享他音乐世界里的星辰大海与那些为梦想奋斗的日子。





在音乐的专业领域,他们一直引导着我


也许是某种机缘,采访当天天公不作美,台风过境风雨大作。但这却让廖昌永回想起自己求学到上海的第一天,迎接他的就是一场瓢泼大雨。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成都郫都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在他七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上中学时,三姐嫁到了川西阿坝藏羌自治州,廖昌永便随她到那里读书。


廖昌永特别喜欢唱歌,高中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歌唱比赛得了一等奖,学校的一位老师看到了他在唱歌上的灵气,把他推荐给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周维民老师。从此,廖昌永每周骑自行车到成都,跟周老师学习专业音乐知识。一年多后,他成为成都地区唯一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学生。这是他第一次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廖昌永用两个成语形容当时的状态:举目无亲,手足无措。


天降大雨,而身上只有一双妈妈给他做的布鞋,和为了上学才新买的皮鞋,廖昌永舍不得这两双新鞋沾水,于是就只得打着赤脚往学校里走。这在乡下实属平常的一幕,若干年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采访时他还说,“如果现在这么大水,我还会赤脚的。”



罗魏老师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感情很好。“因为我父亲早亡,看到一个对我好的男性,从心里面就往父亲上靠,会有这种亲近感。”虽然罗魏与廖昌永年龄差距不大,但他一直把这位老师当作父亲看待,“他确实对我很好,周末到他家吃饭,心里有什么心事也可以对他讲,像家人一样。他做的什么你都愿意相信,所以在学习上非常融洽,进步非常快。”


一直以鼓励的方式教导廖昌永的罗魏,在廖昌永大二那年,选择去往美国留学深造,廖昌永随之转到周小燕老师的班级上课,直到毕业留校任教。


与和蔼可亲的罗魏老师不同,廖昌永用“严厉”二字形容周小燕老师。有一年他一下获得了三个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有单位邀请他去演出,但他却忘记提前跟老师请假了。直到演出前一天他才跟周老师说,结果受到了周老师严厉的批评。


“老师说我给你讲你要对四个负责,要对邀请你的主办方负责任,人家信任你才邀请你去;你要对买票的观众负责的,人家一分钱一分货,买的票要物有所值。第三你要对教你的老师和学校负责,如果唱错别人会说这是谁的学生,哪个学校的,你不丢学校脸吗?关键是要对你自己负责,寒窗苦读多年,上台唱100次、1000次对,都是你应该的,你的职业就是把歌唱好。但是1001次你唱错了唱得不好,说明你对自己要求放低了。”


回忆起这段经历廖昌永记忆犹新,模仿起周小燕老师的话也让人身临其境,伟大的艺术家和老师对于自己和学生的要求都异常严苛。他说自己当时听了这番话“无地自容,是这‘四个负责’一直陪伴我到现在,我不能允许在台上犯错误。”


这样两位性格迥异的老师,引领着廖昌永走上了自己的歌唱之路,在生活中他们关照他,但在音乐的专业领域又监督着他不可行差踏错半步,这才造就了这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歌唱家。




严格的家人,是我的一面镜子


如果说三位老师是廖昌永踏足专业音乐领域的引领者,那么他的家人们,则更像是他音乐道路上的监督者。


妻子王嘉是廖昌永同级的钢琴系校友,廖昌永陪她练琴,王嘉陪她练声。又因为两人是四川老乡,都独自到上海来,举目无亲,同病相怜,两人逐渐走到一起。王嘉虽然出身音乐世家,但她的父母却很欣赏廖昌永的才华品行,丝毫不在意廖昌永家境贫寒。“岳父母对我很好,完全像对待儿子一样。”廖昌永说。


毕业时廖昌永想要直接工作以便减轻家里的负担,但当时岳父母却对他说:“你不用考虑这些,你好好读书,好好把你的学业完成好,这是对你母亲最大的报答。”


就是这样支持着他学业、事业的家人,对他的专业要求却格外严格。



廖昌永说,“如果演出我一定会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不然上台会心里没底。”如果没休息好,声音出来就会跟敲木头一样,面目会狰狞,自己不舒服,观众也会不舒服。因为上台表现不好,不仅老师会说他,母亲、妻子、孩子,都可能会给他一些负面评价。


妻子曾经这样对他说,“我就是一面镜子,你不能把我当成只回答你最漂亮的魔镜,我一定会给你最真实的反应,第一时间告诉你,不然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此,廖昌永说:“我挺感谢她的。”


女儿对他的评价会稍微艺术一些,但也只是措辞上的稍加修饰,比如说演出后的几天对他说:“爸爸,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再好一点的。”


就是在身边人这样的鞭策中,廖昌永从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他还把这种严厉带到了教学中,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上课不可带谱子,教过的内容尽量不反复,不许熬夜要保护好声带。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尽量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赤子之心,育人不倦


2019年,廖昌永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长,从专注学科的发展到关注学校整体的发展,廖昌永体会良多。


有人说现在“寒门再难出贵子”,出自寒门的廖昌永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们学校的目标就是不落下任何一个有天赋的学生,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学习的机会。”廖昌永介绍,现在学校里也有家庭条件不够好的学生,但他不会刻意关注、区别对待他们。因为淋过雨,所以廖昌永想为学生们撑伞的方式是:“我更希望能够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


把学生看作亲人,把学校当做家,廖昌永在上海音乐学院度过的每一天,都让这种深沉的感情更加重一分。


近些年,作为“学院派”的廖昌永出现在《声入人心》、《时光音乐会》、《中国好声音2022》、《诗画中国》等音乐节目中圈粉无数,打破了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家的刻板印象,但也有不少人对他的积极跨界有些质疑。廖昌永在采访中道出自己的想法,他分享周小燕老师曾对他讲:“要破四门,敞开心门,打破师门,跨出校门,走出国门”。在他看来,这些尝试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从事不同门类艺术的人交流,可以扩充和打破自己的外延,从而融会贯通进自己的音乐表演和教学中,同时还能“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做市场调研”。



这么多年来,廖昌永心中一直有个中国歌剧梦,希望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能够真正走向世界。为此,他一直带领学校师生创作中国歌剧,从最初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日出》、《家》,到《霓虹灯下的哨兵》、《汤显祖》、《贺绿汀》。今年,廖昌永终于带着上音的师生将《康定情歌》歌剧搬上了舞台,也圆了廖昌永20年前的一个心愿。


参与演出的学生们也付出了很多,廖昌永不无感动的回忆:“八月份天气很热,一些学生都热晕了,但还继续坚持排练,一点怨言也没有。”演出过后学生们就问廖昌永,“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演啊?”这也许就是舞台的魔力,能够让演出者体会到演出极致的感受。


廖昌永在今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说,“要认识世界,遇见自己,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识世界,才能知世界;见自己,才能见未来。他一直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柔软与对音乐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样一位内心充盈的逐风者,始终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以诚待人,自然会让世人看到他世界中的星辰大海。也希望廖昌永老师能够继续深耕在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融汇古今,取精去粕,给我们带来更多“声”入人心的好音乐。



🎬
关注《杨澜访谈录》逐风者第三季
请在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杨澜访谈录逐风者”
一起关注“逐风者”们逐风破浪的精彩故事!
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收看节目



杨澜说

扫一扫,关注吧!


          合作:pr@chinasunmedia.com


扫码关注我们



杨澜说
知名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