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用心用情护文物 多措并举显成效

政务   2024-09-12 18:50   内蒙古  



沿着‌明代长城遗址散步,耳边吹来的徐徐清风,拂过身旁的广袤草原;登上宥州古城层叠错落的古城墙,一览静伫千年的古韵芬芳;品尝王震井的甘冽清泉,回味这一段自力更生、民族团结、军民一家亲的红色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专门阐述,明确提出系列新目标、新任务,为新时代文物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鄂托克前旗坚决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鄂托克前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到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在镇东约1公里处,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州城耸立千年,城川古城(宥州古城)遗址,因其完整的古城形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00多个春秋的时间跨度,城川古城饱经沧桑。为其“祛病延年”,任重道远。



“城川古城的保存环境是开放式的,不可能隔绝与外界的水汽交换,这给古城留下了千年的印记,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伤痕。”鄂托克前旗文博院工作人员说。



走进城川古城,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对一处城墙进行近景摄影测量、影像数据采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城墙的损伤和潜在风险,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及时修复和隐患排除。



来到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东南部,傍晚柔美的光线倾斜而下,明长城穿越百年风霜,延绵不绝,在岁月的长河中丰富着鄂托克前旗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文物珍贵而脆弱,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数据显示,鄂托克前旗境内共有遗址11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鄂尔多斯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鄂托克前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



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鄂托克前旗必须扛好扛牢的使命职责。鄂托克前旗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实施重点项目、重要改革、重大工程,文物保护支出逐年增加,期间,积极争取市级文物保护经费,将明长城安全防护工程、查干巴拉嘎苏城址安防工程和乌兰道崩城址安全防护工程列入全市文物保护项目库。各类遗址安全形势逐步好转,特别是国、区保遗址基本无重大险情,遗址保护工程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尽管文物保护经费连年增长,但对鄂托克前旗113处遗址而言,仅靠政府的力量,依然难以实现对文物的全面有效保护。如何解决?


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文旅局分别与各镇、相关文旅企业、文物保护管理员签订《鄂托克前旗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职能职责》《文物保护单位旅游经营管理合作协议》《文物安全责任书》《文物保护管理员聘用合同》等各类文件,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确保文物安全工作任务细化到人,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形成自上而下的文物安全防范网络,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识不断增强,热情不断高涨,共保共享的合力正在形成。



目前,我旗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以各镇地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实地文物调查。截至目前,已普查完成115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其中包括新发现的16处,复查99处(城址10处,遗址55处,烽火台3处,敖包13处,庙址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9处、墓葬3处),预计9月底完成113处遗址的复查工作。



在文物保护的同时,鄂托克前旗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研学旅行,打造了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核心,辐射多处的红色文化旅游集群。通过与延安、铜川等地的联动合作,推动了毗邻市县客源共享、线路互通,为文物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鄂托克前旗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在“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博研究院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展示文物、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问答等方式,提高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营造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鄂托克前旗将广泛凝聚起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力量,让鄂托克前旗文物阐释再上新台阶、保护再上新台阶、利用再上新台阶,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彰显鄂托克前旗担当。

图文:闫伟
监制丨康世平
主编丨苏媛
审核丨张有林
编辑丨党琳琳



鄂托克前旗发布
主流媒体 权威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