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力量丨樊翠仙:柔肩担重责,善心暖乡邻

旅行   2025-02-07 18:05   云南  

在盈江县盏西镇关上村关上一组,有一位名叫樊翠仙的普通农村妇女,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间大爱与至善至美。1967年11月出生的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人与乡邻前行的道路,成为了孝老爱亲与公益奉献的楷模。

孝老爱亲,撑起家庭的一片天

樊翠仙的原生家庭是命运无情捉弄的“重灾区”。89岁的老父亲行动不便,86岁的母亲体弱多病还伴有耳聋,常常独自喃喃自语。两个弟弟正值壮年却都身患残疾:一个患有视力、智力多重残疾,另外一个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家人的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四年前,这个家庭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父母的衰老、弟弟们病情的加重,让生活的重担如泰山般压来。

然而,樊翠仙没有丝毫退缩。她以柔弱之躯,毅然挑起了自己家和父母家的重担,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定海神针”。每天清晨五点,当整个世界还在沉睡,她已起身,迅速处理好自家事务后,蹬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匆匆赶往父母家。一到家中,她便马不停蹄地为母亲翻身擦洗、清理秽物,随后又为一家人准备早餐。面对视力和智力障碍的弟弟将饭菜打翻,她从不抱怨,只是默默收拾;对于身患间歇性精神病的弟弟惹出的麻烦,她总是耐心包容,一次次将弟弟安全带回家。母亲生病时,她更是彻夜守护,一晚上多次起身照料,却从未有过一丝不耐烦。寒来暑往,她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两个家庭之间来回奔波,洗衣做饭、喂药翻身、耕种菜园……四年,1460个日日夜夜,她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可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她说:“这是生我养我的父母,只要家还在,我就有奋斗的动力。”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年过八旬的父母精神矍铄,弟弟们的病情也逐渐稳定,甚至偶尔还能外出打零工。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因为她的坚持和付出,重新充满了生机与欢笑。

热心公益,温暖村寨的每一个角落

即便生活的压力如影随形,樊翠仙依然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将爱播撒给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常说:“村里的老人就像我的父母,乡亲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关上一组的公共厕所,在没有公益性岗位管理之前,脏乱不堪,令人望而却步。樊翠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动拿起扫帚,承担起了打扫的重任。炎炎夏日,粪污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她却毫不在意;寒冬腊月,水冻成冰,清扫异常艰难,她也从未放弃。就这样,她坚持了整整三年。村民们劝她休息一下,她总是微笑着摆摆手说:“干净了,村上的老人上厕所就不用担心摔跤了。”
盏西镇槟榔江江堤,每逢雨季垃圾就堆积如山。这时,樊翠仙总是第一个出现,她一手拿着袋子,一手拿着夹子,穿梭在江堤的草丛中,仔细捡拾每一片垃圾。近一公里的江堤,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变得干净整洁,垃圾“无处遁形”。

“翠仙姐在,村里就多了一盏文明的灯。”村上的寸副支书由衷地感慨道。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行动起来,曾经“各扫门前雪”的冷漠氛围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邻里关系。

坚韧如竹,书写不凡的精神丰碑

樊翠仙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第一任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年幼的孩子,她独自扛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含辛茹苦多年。多年后,她才改嫁到现在的家庭,如今孩子已成家立业。曾有人问她:“你自己的生活都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去帮助别人?”她微笑着指向江堤上的翠竹,说:“你看这竹子,即使被风吹弯了腰,但根扎得深,就能为过路人遮阴。

她虽不懂高深的大道理,却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在家庭最艰难的时刻,她选择了责任与担当,而非逃避;在生活的困境中,她传递着希望与温暖,而非抱怨。她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却因日复一日地坚守,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她的生活,充满了不幸与困苦,可她始终心怀阳光,用爱回报这个世界。

樊翠仙,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孝心修复了家庭的裂痕,用善举编织出乡村的温情。她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真正的强者,是那些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她的身影,宛如槟榔江江畔挺拔的凤尾竹,在风雨中愈发苍翠;她的精神,恰似边陲村寨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他人,温暖人间。

供稿:盈江县委文明办

编辑:董佳月  殷洪保

审核:杨   熹  杨晶晶






美丽盈江
美丽盈江由盈江县融媒体中心主办,主要发布盈江新闻、生活资讯及盈江风土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