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洋,今年35岁,结婚七年,和妻子王琳有个五岁的女儿。日子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过得去。
我在公司上班七年,和同事赵斌关系一直不错,平时称兄道弟,喝酒吹牛,互相帮衬,关系好得像亲兄弟一样。
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彻底对他改观了——甚至有点愤怒。
三个月前,赵斌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ICU。
那天他在公司急得团团转,双眼通红,跟我借了根烟,狠狠地抽了一口,说:“哥们,我是真没办法了,家里也没啥积蓄,老头子这次怕是要花不少钱。”
我当时也没多想,拍拍他的肩膀,回家后跟老婆商量了一下,从钱包里拿了600块钱,第二天就塞到他手里,说:“兄弟,这点钱不多,你先拿着,别嫌少,撑得住就撑,撑不住再说。”
他眼圈一红,连声说:“够了够了,刘哥,这人情我记着了。”
我当时心里还挺欣慰,觉得帮了个忙,算是兄弟之间的情谊。
可惜,他父亲还是没挺过来,半个月后去世了。
我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吊唁,随了1000块的份子钱,帮着张罗了一会儿才离开。赵斌握着我的手,感激地说:“哥,这人情我真是记一辈子!”
我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心想:兄弟情谊,别的不用说太多,关键时候伸手才是真的。
上个月,我家终于换了新房,乔迁新居,办了个酒席,把亲戚朋友、同事都请了一遍,当然也包括赵斌。
我心想,这次他至少得随个1000块吧,毕竟我之前帮过他两次,600加1000,一共1600呢!
可等到收礼金的时候,老婆翻翻红包,皱眉道:“赵斌就给了400?”
听到这个数字,我心里一沉,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他爸生病我给了600,去世我给了1000,现在我乔迁新居,他才给400?这合适吗?
越想越气,越想越不舒服!
酒席上,他还笑呵呵地跟我碰杯,说什么“兄弟,新房真气派,以后有空常请我来喝酒啊。”
我心里冷笑,嘴上敷衍着:“必须的,你随时来。”
可我心里已经对他大打折扣了。人情这东西,你记着,他却未必当回事。
回到家,我越想越憋屈,忍不住跟老婆抱怨:“你说他什么意思?我前后给了他1600,他就回我400?这也太不讲究了吧?”
王琳一边收拾桌上的礼金,一边淡淡地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故意的?”
我一愣:“什么意思?”
她笑了笑:“你之前帮他,那是你愿意帮,他感激是一码事,但未必就得用钱回报你。
你家乔迁新居,他给了400,说明他心里还是记着你的。但他要是给1000,你可能就会觉得‘还差600’,甚至会觉得‘我总比他多’,这种‘人情债’就永远没个头。
可他只给400,你心里再气,也算把这笔账‘抹平了’。下次你再也不用想着谁欠谁,大家都轻松。”
我一下子怔住了,感觉脸上有点发烫。
老婆拍了拍我:“所以啊,咱们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我沉默了半天,终于笑了笑:“行,你这话我记住了。”
这世上,最难算清的就是人情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