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热衷于互联网冲浪的你,一定在社交平台看到过MBTI测试的相关信息。“MBTI更新题库,你的MBTI变了吗?”“我从i人变成了e人!”。i人指的就是MBTI里内倾向的人格,e人就是偏外倾的人格。年轻人的社交身份证——MBTI。如此火爆的MBTI测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心理学界对它有何看法?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MBTI的概念
MBTI是一种人格心理学测试,该测试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指标),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情感和认知特征的评估,将其归类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MBTI测试尝试分配四个类别:内向或外向、思考或感觉、直觉或实感、判断或感知,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组合起来,就是16种人格测试,包括四个大类:分析家、外交家、守护家和探险家。
MBTI的起源和发展
说到MBTI的起源,就不得不聊一聊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荣格由于与弗洛伊德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存在差异,最终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开创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并在1921年提出人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即内倾与外倾,以及四种心理功能,即思维、感知、直觉和感受。两种心理态度与四种心理功能组合而成便形成八种基本的人格类型,而这就是MBTI的人格理论基础。
荣格的理论尽管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却未能在社会大众中“火出圈”。多年后,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第一次读到心理类型理论,瞬间被“圈粉”。于是,她和自己的女儿在荣格所提概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创设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1942年,第一份MBTI量表正式问世,之后量表历经修订和完善,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走入大众的视野。
MBTI测试的作用
首先,MBTI测试满足了大家自我确认的需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人的一生不断对自己进行探索,而MBTI测试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我是ESFJ,我爱操心”。
其次,MBTI测试满足了我们美化自我的需要,如果留意MBTI测试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这其中鲜有负面信息。人们往往能从这些测试结果中获得信心。
最后,MBTI测试还能揭示我们不曾注意的性格特点,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了解不足、不断改进,从而成为更好的人。科学看待,理性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芳认为:“MBTI这类测试的核心是把人分类,而人类大脑最善于通过加工类别简化复杂世界,从而快速理解一个人或事物。相反,现在更科学的用五个特质来描述人格的测验则没有那么好理解,所以难以流行。除营销推动外,MBTI确实契合了人类大脑的加工规律和当下的某些社会心态。”
但是在这背后,王教授也不忘提醒我们:“人类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彼此之间不会那么壁垒分明,全世界的人也不可能只分为16类。这也是这类测试不够科学的地方;所有心理测验都只是参考工具,不必将其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也曾发表评论,对MBTI表示认可,同时这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家也强调:“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任何人格测试结果都应该只被看作人们在其一生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偏好。”
图文编辑:毕新欣妍 任春月
编导:齐霁
初审:林聪慧
复审:孙丽影
终审: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