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回顾 | 2024年复旦大学法学院秋季日常化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

文摘   2024-12-10 16:42   上海  

行走祖国大地

投身强国建设

—  REVIEW  —

2024秋季日常化社会实践活动回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组织开展了“行走祖国大地 投身强国建设”2024年秋季日常化社会实践活动。法学院学子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卓越成就、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形式,将法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展现了复旦法学人的学术素养和社会责任。

活动期间,同学们深入城乡社区、倾听社会脉搏,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书写了青春篇章。下面让我们共同一睹法学院学子的风采!


1

“慧聚乡村,桥接未来”实践参访活动

项目负责人:陈彦伶

本次“慧聚选调基层,共筑乡村振兴”系列活动由两站组成。第一站聚焦上海市宝山区钱潘村,通过实地调研和法律法规研讨,为村委会解决“停车收费管理难”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并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建议。支部成员与村民代表深入交流,探讨法治建设路径,建立长期联络机制。第二站则走进宝山区聚源桥村,体验月浦竹编非遗文化,与传承人顾月芳老师交流非遗传承困境,从法律角度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教育的建议。活动不仅增强了支部成员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理解。最后,通过回顾总结会议和教育家精神理论学习,支部成员将进一步升华精神力量,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科研兴国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

走进G60科创走廊,探析高质量发展

项目负责人:林宸宇

2024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地方发展研究促进会师生团队前往上海市松江区,围绕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本次实践涵盖浦江之首景区、荡里有米农场以及海尔卡萨帝智能制造工厂三大地点。通过对松江区域的实地走访,项目团队深刻感受到“以乡村振兴带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次实践深入剖析了松江区在保护传统文化、推动产业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的多维实践路径,展现了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发展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荡里有米农场,团队见证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生动案例。同时,在海尔卡萨帝智能制造工厂,项目组体会到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打造未来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本次调研的实践成果展现了松江区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多元化成就,也为青年学生理解现代化的实践内涵提供了启发。这一实践案例对于构建乡村振兴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地方层面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

与法同行,支教课堂践初心

项目负责人:郑馨萍

在习近平主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指示下,法律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愈加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深化法治校园建设,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复旦大学法学院202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第三党支部联合第四团支部于11月19日至11月21日通过“云教学”方式在复旦乌江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活动。此次活动以“法律小讲堂”系列课程为核心,邀请复旦大学支教团成员作为整体课程顾问,使本次支教活动的专业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并组织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联动,并使各个入党阶段的同学参与其中,推动党团建设一体化,活动最后支部与支教学校学生书信往来,建立更深互动链接。


活动结束后支部总结开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发现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普法教育不持续、普法内容不贴合生活实际等问题,对此党支部提出了“智慧法航:AI赋能法治教育”的活动设想,通过与理工科特别是计算机学院党支部的联学联建,以“AI+”技术赋能普法宣传,创建“AI+党建+法治”的支部品牌,致力于实现普法教育的可达性和广泛性,提高法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效率。




4

寓“文”于治——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能基层发展的多样化形态

项目负责人:洪妍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理论,极大丰富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中国”、所以“特色”,就在于其承载着传统的厚度,映照着现实的关照,更在城乡基层治理中焕发着其勃发与旺盛的生命力。本次实践通过现场调研、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前后走访武康-安福风貌街区、钱潘村和聚源桥村三个典型城乡基层,产出两篇实践推文,形成一份兼具科普性和专业性的万余字的《文化赋能治理报告》,并从法科生角度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如何真正让文化治理成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建立以心理认同和价值共识为基础的“文化共同体”,我们尝试予以了回答。




5

蓝白交织,梦永鲜活——在现代元素下守住非遗之魂:安亭药斑布的解构与重构

项目负责人:张天时

药斑布的制作工艺是上海一项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工艺以蓝草染料为主,结合传统的药材处理和扎染技巧,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智慧,也承载了浓厚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2024年11月2日,第一团支部联系了上海非遗文化药斑布的传承人柳老师,前往安亭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地参观药斑布的染料蓝草和各种各样药斑布做成的手工艺品,并在柳老师的带领下染布。在文化中心,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药斑布的制作工艺和花纹图案,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社会下创新后的药斑布。传统的药斑布没有被社会淘汰,工作室使用的有残疾人提供的药包,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就业;也曾和汽车公司、医药公司等合作,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手工艺品;多次开展药斑布的展会,让药斑布走入大众的视野。


药斑布的制作经过刻板、刮浆、染色、固色、晾晒等步骤,每一步都饱含着江南先民的智慧和现代人民的创新。药斑布作为上海非遗文化的代表,不仅是一项实用技艺,更是一种融汇了健康、艺术与文化的生活美学。通过传承与创新,它正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现代人提供一抹质朴且深沉的“江南蓝”。




6

打卡沪上红色地标 重温革命百年之路  ——

“北辰”上海红色印记寻访党史学习实践活动

项目负责人:曾玘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是上海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为教育引导支部党员更好学深悟透党史智慧,用好党史现场学习、实践学习形式,发挥空间情境、文化场域在党史学习中的作用,感染、教育和引导党员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从而激发出支部党员们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力量。本项目以打卡沪上红色地标为主线,带领支部党员及积极分子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党的历史伟业,此次选取上海战役月浦攻坚战纪念碑作为实践地点进行集体参访。


集体参访后,支部各党员、积极分子认领上海红色及新地标共计100处,充分了解该印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所处的时间阶段、历史意义和伟大精神,并拟定《上海红色印记寻访集》供学弟学妹以及其他学院、专业参考,形成攻略集,实现党史“学进来”到“讲出去”的输出,展现青年党员的心之所信,行之致远。




7

追寻“凝聚力工程”足迹,

探索基层党建新路径

项目负责人:丁思宇

凝聚力工程是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聚力工程的服务对象和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社区个体、困难群众,逐步覆盖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群体。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再次强调,要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模式,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本项目团队实地参访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暖新巢新就业群体驿站、华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海粟文化街区等,并对基层党建工作人员开展深度访谈。成员们深入了解上海基层党建“凝聚力工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拓展与深化,并探索超大城市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径,为基层党建的发展建言献策。




8

文化传承行,非遗保护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法律保护调研

项目负责人:董情

2024年10月8日至11月25日,项目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法律保护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宝山区月浦镇聚源桥村体验了“月浦竹编”制作技艺,与非遗传承人顾月芳老师交流,并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遇鉴海派”非遗主题展,访谈了砚刻艺术传承人丁伟鸣老师。


实践聚焦非遗保护的关键问题,如传承人断层、市场化不足和公众认知薄弱,并结合非遗法律法规提出改进建议。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对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及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探索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创新路径,为非遗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9

文化自信的力量——

品味红色沪剧,赓续中华文脉

项目负责人:吴世仪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本实践团队走近沪剧这一传统文化,使全体队员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文化发扬的脉搏,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次实践地点主要为上海沪剧院、长宁沪剧艺术馆,近年来上海沪剧院在促进创作、发展和演出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而长宁沪剧艺术馆作为全国首家沪剧艺术馆,将长宁沪剧团的历史立体化、故事化地展现,蕴含着长宁沪剧事业从“努力”到“传承”的创新发展之路。另外,为深入调查大众对于沪剧的看法,实践小队发放问卷,了解了公众对沪剧的看法、了解程度、年龄分布以及对沪剧发展的意见。此次实践后,我们深深感受到沪剧独特魅力和历史沉淀,坚定了文化自信。




10

共赴“旦”法,“未”你而来——

普法校园行,启迪青春梦

项目负责人:徐伟超

项目选择了一个赡养费纠纷案例,向同学们介绍完案例后组织开展了一场模拟法庭。在模拟庭审中,同学们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人等角色,通过审理案件,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庄严与规范。学生们积极参与,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法治意识。在普法授课环节,成员通过PPT和短视频,讲解了网络安全和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知识,并提醒同学们,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警惕网络诈骗,文明上网,远离不良信息。在“预防未成年人欺凌”的专题课程中,成员通过动画和案例分析,讲述了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及法律后果,呼吁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团结友爱、相互尊重,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校园普法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法律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法律硕士研究生,参与普法实践更是一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宝贵经历。




11

“心系乡村,传递法音”

江浙沪乡村振兴与法援实践项目

项目负责人:陈翰乙旭

项目成员确立“心系乡村,传递法音”江浙沪乡村振兴与法援实践项目的初心,努力将乡村振兴主体与法律专业相结合,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建设”号召的同时作为法律人担负起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责任。


在为期两个月的秋季社会实践中,团队参照国家与社会推动乡村法治发展的实践与计划,以大见小进行努力和尝试。通过实地乡村考察,与村委会和村民深入访谈,发放问卷与法援普法等方式达到切身体会了乡村振兴与法治发展境况。团队了解了江浙沪一带乡村发展的情况、优势与劣势,乡村法律普及与实施状况。将专业深入到乡村实地运用之中,感悟实践,丰富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让实践当地的村民朋友们感受到国家乡村振兴的切实作用与发展,理论与政策,同时为当地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的同时提供法律援助,解答村民们切实的法律问题。以绵簿之力提高乡村法治化氛围,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

激扬国魂祭英烈,薪火相传强党性

项目负责人:朱枫宇

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增强青年的理想信念与历史责任感。实践队伍依托2024级复旦大学法律硕士(法学)党支部,组织与安排实地参访以及专题学习会。本次活动通过瞻仰龙华烈士纪念地、重温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祭扫陵墓,激发青年们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担当意识。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与深度讲解,党员们更加坚定信仰,进一步思考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13

“重走静安红色法治之路,

我来讲述背后的法治故事”

项目负责人:蒋禹恒

上海市静安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次社会实践以静安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等五处红色纪念场馆为依托,通过实地学习、挖掘场馆背后的革命故事,录制视频讲述宣传等方式,“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传播纪念馆背后的故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进一步提升红色法治文化的应用效能和传播效能。在这一个月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沉浸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之中,同时也对未来的强国建设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更坚定的决心。




14

党建引领,法治保障——

超大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之路

项目负责人:倪昀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此为契机,复旦大学法学院2023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第二党支部在2024年11月15日,组织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人人馆”以及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人人屋”进行秋季社会实践活动。寻访习总书记杨浦滨江足迹,梳理人民城市建设和更新脉络。




15

“法”掘“新”声——红色传统的时代意义

项目负责人:黄润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青年团员铭记历史、勇于担当,2024年10月15日,202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第二团支部组织27名同学前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进行实践参观。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主战场——宝山,是全国唯一一座全方位展示两次淞沪战役及上海十四年抗战全过程的纪念馆。2014年,纪念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逐步发展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正是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用顽强与坚韧谱写了抗日救亡的壮丽史诗,才换来了今天幸福安稳的生活。团队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强国建设、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16

上海市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调研——基于仲裁机构探索发展的视角

项目负责人:张越

“上海市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调研——基于仲裁机构探索发展的视角”社会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深入实践调研,全面分析了其建设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同学们通过参与基层实践和文献研究,探讨了如何提升仲裁的国际化水平、优化仲裁规则、增强仲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推动仲裁服务的技术与服务创新。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国际视野,也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总结和参考建议。




17

红色四行映初心,社会实践启新程

项目负责人:王森

四行仓库全称“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四行仓库成为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重要阵地。谢晋元将军率领的“八百壮士”在这里坚守了四天四夜,以弹丸之地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打退了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先烈们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建筑,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西墙壁上那触目惊心的弹孔和硕大的窟窿,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此次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历史责任感,更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未来,团队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随着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各团队充分展现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杰出风采。展望未来,法学院学子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实践中担当作为,在奋进中激扬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

编辑|

校对|

审核|

各实践团队

洪   妍

王   鑫

张港悦

复旦法学研究生团学联
复旦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官方平台。在这里你可以获取最及时全面的学术文体活动、实习就业机会、志愿服务实践等校园资讯与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