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网友在热议一个叫“单身税”的话题。
乍一听,好像要对未婚未育的单身人群专门征税,这可是个让人不太舒服的想法。
不过,这个所谓的“单身税”,其实并不完全是字面上的意思。
其实,早在2017年和2019年,日本就曾被类似“单身税”的谣言刷屏过,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大家才发现这只是网友的一场误解。
而这次呢,虽然名字还是那个名字,但背后的政策逻辑已经更复杂了。
不久前,日本政府提出了一项修正案,计划从2026年起,向所有缴纳健康保险的人额外征收“儿童保育支援基金”,用来补贴育儿家庭,推动生育率的提高。
这项新征的费用,按个人收入比例计算,年收入越高,交得越多。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年收入达到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3万元),每月大概要交350日元;年收入4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5万元),每月需要缴纳650日元。听起来好像不多,但对于没有孩子的单身人群或是育儿已过的家庭,这笔钱成了额外的负担。
于是,很多日本网友质疑,这项政策其实是在变相“惩罚”单身人群,他们为他人育儿买单,却得不到直接的回报。更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笔费用不算多,但日本网友对政策的反对声浪却很高,超60%的受访者表示不满。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其实早已不是新闻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就意识到了生育率下降的严重性。
早在1990年,日本发布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57,这一数字让整个国家震惊,被称为“1.57冲击”。
但即使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政府的行动却迟迟未见成效。
总和生育率这个指标代表的是平均每位女性一生会生育的子女数,而要维持人口数量不变,生育率需要达到2.1。
然而,日本的生育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近年来甚至一路下降到1.2,创下历史新低。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尽管日本不断推出政策,试图挽救出生率的下滑,但30多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显著。
2023年,日本的出生人口已经跌破了76万,比之前预计的2035年低于76万人的时间点足足提前了10年。
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曾表示,未来6到7年是扭转出生率下滑的最后机会,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少子化对策”,其中就包括此次的“儿童保育支援基金”。
然而,许多日本学者和民众认为,这类补贴政策能否真正逆转少子化趋势,效果依旧存疑。
从根本上看,少子化的问题不仅仅是补贴能解决的。
部分日本网友提出,真正阻碍年轻人生育的是社会环境和生活压力,而不是育儿的成本。
结婚率低下、就业不稳定、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才是导致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的核心原因。
有日本网友直言:“提高结婚率、让年轻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是缓解少子化的有效途径。而给没有孩子的家庭增加负担,简直是本末倒置。”
除了社会支持体系不足外,年轻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中产焦虑”正在加剧,许多年轻人担心自己无法维持父母一代的生活水平。
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曾经的中产阶层逐渐萎缩,年轻人越来越难以过上“普通生活”。
这种“从中流跌落”的不安情绪,直接影响了年轻人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
很多年轻人觉得,如果无法保证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就干脆不生。
再加上职场的不确定性、房价高企和教育成本的压力,年轻人不愿意走进婚姻,更不愿承担育儿的重担。
对比欧美国家,尽管也面临失业、收入低等问题,但欧美的社会福利和对婚姻的态度更为宽松。
数据显示,欧美国家的婚外生育率远高于日本,家庭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而日本则是另一番景象,家庭观念传统且保守,婚姻被视为生育的前提,加之强烈的教育竞争,让年轻人对养育孩子望而却步。
想要真正扭转日本的少子化困局,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补贴,更重要的是改善年轻人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减少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创造一个让人们愿意结婚生育的社会氛围。
否则,即使增加了育儿补贴,也难以真正解决人口下降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