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惊艳天下闻

政务   2024-09-13 15:59   河北  


7月27日拍摄的衡水湖。李渊摄


9月7日,衡水湖2024年度开湖捕捞开始。

一条条白鲢、花鲢、草鱼、鲤鱼被渔民捕捞入舱。市民、游客、鱼商们兴奋地围上来挑选抢购。开湖之际,衡水滨湖新区举办了开渔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



9月7日,衡水湖开渔文化节现场,游客们品鱼鲜。张洪达摄



衡水湖,美丽而富饶。近年来,通过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有效措施,既保护了渔业资源,提高了渔民收入,也丰富了生态旅游内容,保证了众多野生鸟类的食源。衡水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观测记录到鸟类334种、昆虫757种、植物594种、鱼类45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人类之共识,更成为中国人之行动。衡水湖之变迁,如同一首长诗,吟唱着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叩击心灵,发人深省。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天还未亮,334艘渔船就已驶向湖中。衡水湖,正式结束休渔季,开湖捕捞。



9月7日,衡水湖开湖捕鱼。李渊摄


我多次来到这片水域。此刻,热闹的渔船和往日宁静的湖面,形成巨大反差,不断激荡着我的心灵。美丽的衡水湖,展现出丰沛、富饶的一面。

凭栏远眺,空中百鸟翔集,水面上芦苇荡漾。湖是绿的,远处植被也是绿的。风里裹着水汽,让人舒服惬意,只想好好把这生动的大自然拥抱一回、亲近一回。

衡水湖的变迁,见证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也见证了发展之路上的选择。



8月5日,白鹭在衡水湖的荷叶上栖息。李渊摄


“衡水湖湿地位于印度洋、南亚大陆、东亚和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点,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同时,衡水湖地处生态敏感地带,作用非常重要。”屈月是衡水湖上的金牌导游,说话语速很快,如竹筒倒豆子般,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着衡水湖的前世今生。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有涵养地下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在华北平原缺水的实际情况下,能有这样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湿地,对整个华北平原的生态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你看,那就是我们多年来的保护成果之一。”屈月指向一座小岛,我顺着她的手指望去,一座绿色的岛屿高出湖水一截,郁郁葱葱地浮在湖面上。“这是我们打造的太极岛,也叫观鸟岛,游客不能登岛,但可以通过船上的望远镜来观赏。”屈月说。

我迫不及待地走向船头,通过其中一架望远镜望去,忍不住惊喜地叫起来。鸟儿们有的在悠闲踱步,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气定神闲地站立,有的欢快地拍着翅膀飞向天空……“我还从来没有一下子见过这么多鸟!好漂亮啊!”我兴奋极了。

“水质好了、环境好了,鸟儿自然就来了。天鹅、白鹭、苍鹭、池鹭、豆雁、灰鹤、红嘴鸥、斑嘴鸭……统计的鸟类有334种,昆虫、动植物数量也增加了很多。”屈月微笑着说,“这座观鸟岛是清淤时人工建起来的,水下沉睡着新中国第一座国营机械化农场呢。”

衡水,由于境内河水横流而得名。历史上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多条古河流汇于域内,形成千顷洼地,人称“千顷洼”。雨季时一片泽国,旱季时泥土裸露,泛出白花花的盐碱。

1947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送给中国一批拖拉机、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这批设备经水路又过陆路,最后到达晋冀鲁豫边区。望着这批铁家伙,边区政府犯了难,得给它们找到安置和使用的地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荒草丛生的千顷洼。

很快,一座机械化农场在洼地上建起来了。一开始名为“先锋农场”,后更名为“冀衡农场”。农场一年内就开垦出2万多亩荒地,种上小麦和棉花,也培训了一批农业机械人才。丰收时节,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开到麦浪滚滚的麦田,村民们蜂拥而至,欢呼雀跃,争相观看机器将整片麦子旋进去再喷出金色麦粒。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热闹的农场竟会沉没在湖底。1958年,为了灌溉衡水地区小麦,也受当时全国兴修水库热潮的影响,政府决定选址修建一座水库。千顷洼又一次被选中!

为了服务大局,乡亲们扶老携幼,一步一回头走出了他们亲手开荒的土地……1958年5月,衡水成立了千顷洼灌溉工程委员会,动用34000名村民奋战38天,在这片土地上修建起一座水库。当时的县委书记张荫昌将这座水库命名为“衡水湖”。

第二年,衡水湖就蓄满了水。平静的湖面上,依稀可见水下农田渠网的痕迹。之后的衡水湖,在蓄水、放水中反反复复,湖水干了又满,满了又干。

直到1985年,从卫运河跨流域引水到衡水湖的“卫千(卫运河—千顷洼)”引水工程建成,衡水湖终于实现了稳定蓄水,由此开始走向从人工湖泊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之路。

如今,湖光美景和富饶生活已相映成趣。但当初,这只是一个梦想。

回到湖岸后,我见到了武胜来。他曾是衡水湖渔政管理站站长,在衡水湖工作了38年,亲自参与和见证了衡水湖发展。朴实的武胜来对我打开了话匣子。

1986年,卫运河的水引入衡水湖的第二年,武胜来从河北水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衡水湖渔政管理站。那时,同事们都喊他“小武”。

“那时的衡水湖啊,哪有现在这么美……”他告诉我,当时,这里就是个臭水坑,湖面漂着死鱼、生活垃圾以及化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没有人愿意靠近它。周围光秃秃,寸草不生,政府组织开展环湖种树行动,可土地盐碱化太厉害,树种了一茬又一茬,根本活不了。

“那时候鸟也不多,除了鸭子和水鸡,别的鸟几乎看不见。走在湖区,风把地上白乎乎的盐碱土吹到脸上,吹进眼睛里,脸皱巴巴的,像蒙着一层霜雪的柿子干,眼睛又辣又涩,眯缝着不敢睁开。”说到这些,武胜来眼眶有些发红,“当地百姓对这湖怎么爱得起来呢?”

终于,衡水下定决心,要把水彻底放干,彻底清淤扩容!

1992年,湖水泄去,湖底露出来了。阳光曝晒,散发着恶臭的湖底淤泥让人瞠目。清淤是个庞大的工程,上百台泥浆泵飞速运转,泥浆被堆成六座小岛:太极岛、梅花岛、樱花岛……

武胜来和同事们浑身都是臭泥浆,奋战,奋战,不分昼夜。

乡亲们也都加入建设队伍,出工出力,捐款捐粮。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希望,希望看到一个新的衡水湖,希望衡水湖给老百姓带来新生活。

衡水湖,会不负众望吗?

两年后,清淤扩容工程竣工,黄河水由山东经清凉江被引入衡水湖。湖水清了,空气好了。在水利修复、农业与园林技术改良等多项措施下,湖边土地的盐碱度降低了,植物生长起来了,绿意也盛起来了。大堤上,柳树郁郁葱葱,垂下万条绿丝绦……

武胜来和同事们的工作越发忙碌起来,他们有计划地增殖放流,向湖里投进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河虾等鱼虾幼苗。丰富的鱼虾资源净化了水质,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乡亲们也掌握了技术,捕鱼、养鱼样样精通,发展起“全鱼宴”等乡村旅游餐饮业,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有了“源头活水”,湖就有了勃勃生机。对于衡水湖来说,最艰苦的就是冬季调水。衡水湖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若不及时补水,湖将慢慢干涸。黄河水引入衡水湖,一路上流经村庄、城镇、桥洞、农业设施……保障水路畅通,巡线是工作之重。

那时,交通工具多是摩托车。十几辆摩托车组成的车队,成为引水河边一景。每辆车后都载着一人,肩扛手拿,铁锹、锤子、大绳、斧子、钩子……到了当地还要就地购买长竹竿,巡线人员要将沿线阻塞水道的冰块、柴草、秸秆等清理干净。

衡水湖开发办公室有30多人,工作时两人一组,一人在腰上拴一根大绳子,走上冰面砸大冰块或清理杂物,另一人在岸上拽着这根救命绳,以防冰破人落水。

巡线得好几天,晚上就住在沿途闸管所里。值班床上,棉被油腻腻地散发出异味,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馒头就咸菜胡乱吃几口,倒头便睡,第二天起来继续巡线。

生态补水、生态清淤、沉水植物种植、生态浮岛建设、围湖绿化……武胜来干了几十年,从“小武”变成了“老武”。看着衡水湖从被人质疑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被人避之不及到成为游人青睐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他为衡水湖的蝶变而骄傲!

我的追寻远没有结束。衡水湖湿地能取得今天的成果,是共同努力而成。我眼睛看到的、心灵感受到的,都只是一个个小画面。就像多棱镜的侧面,折射着许多人在保护大自然中的辛苦付出。

张余广放下手头工作,急匆匆来见我。小伙子是1993年生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学的是生态学。7年前,他来到衡水湖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心是对湿地生境和鸟类的监测、巡护。

根据地势、水域及鸟类分布情况,张余广和同事们设置了4条样线40个观测样点。每周都要到这些观测样点去好几次,每个观测样点上鸟的名称、数量、动态都要记录在本子上,还要拍照和录视频。

早晨8时,阳光正好,鸟儿们都出巢了,这是最佳监测时间。张余广先到单位。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相机、摄像机等设备提前都放在了汽车上。时代进步,他们的交通工具已从摩托车换成汽车。

车子轻快地行驶着,晨曦在鸟儿悦耳的叫声中拉开了玫瑰色的帷幕。

道路一侧,宁静的湖面热闹起来,鸟鸣声此起彼伏,像多声部大合唱。到了一处观测样点,张余广停下车,和同事带着设备走到湖边一处隐蔽的芦苇丛中。前方是一片浅滩,蒲草等植物颀长的叶子倒映在水面上,天上的云朵也在水中晃动着波光。

张余广把设备支好,将镜头对准远处的一片“黑点”,鸟儿在他镜头中清晰起来了。他轻声念着:“绿翅鸭、花脸鸭、斑嘴鸭、秋沙鸭、灰雁、白鹤……”他一边观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今天的数据。同事在旁边忙着拍照和录视频。

看完一个观测点位,他们又到下一个观测点位。有的点位在湖中,还要乘船去。张余广熟悉每一个点位像熟悉自己的家,他顺口就能说出什么点位上什么鸟最多。如果哪天来了“新客人”,他总是最先知道。2020年,他发现新增了灰瓣蹼鹬、红胸黑雁、遗鸥;2021年,发现新增了赤嘴潜鸭;2022年,发现新增了棕头鸥、白头鹤;2023年,发现新增了长尾鸭……

最大的发现,无疑是青头潜鸭。

说到这里,张余广脸上的笑容像水波一样荡漾着。2016年,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专家组成员在衡水湖考察时,发现了一种鸟:头和颈黑色,在阳光下发出墨绿光泽,眼睛白色,上体黑褐色,腹部白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不时收拢翅膀潜入深水……专家组成员激动了,这难道是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

经过反复确认,没错,它的确是国际公认的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对于栖息环境要求非常高,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好坏的“指示物种”。再一核实数量,又让人大吃一惊:290只!要知道,当时全世界也不足1000只!

2017年,308只!

这不啻一个爆炸性新闻!中外专家都把目光聚向衡水湖。

衡水湖何以成为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生长和繁殖地?

衡水湖有什么有利的自然水文特点?

在自然保护中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

…………

2018年,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多个国际保护组织的86位专家代表齐聚衡水湖畔,召开青头潜鸭国际研讨会,形成了《中国青头潜鸭保护行动计划》。

看着张余广手机里青头潜鸭的照片,我眼前浮现出它们游弋在湖中的画面,这些人类和大自然的宠儿啊,在充分享受着大自然中属于它们的自由和美好。

是的,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会用翅膀来投票。

九月,我再次来到衡水湖边,欣赏如画风景,感受开湖捕捞的喜悦。

身边游客如织。山南海北不同的口音,携着老人,带着小孩,年轻的恋人手挽着手,神情中都有一种惬意和宁静。摄影爱好者在专注地拍摄,用镜头捕捉鸟儿的美妙瞬间。不远处,一群游客正登上游船,要去梅花岛进行生态体验。我知道,岛上有地心探秘、仿生鸭巢、观苇栈道、下沉廊道等游览项目,游客可多维度地去感受这里独有的湖光美景。



8月24日,衡水湖畔榫卯非遗课堂吸引很多小朋友前来了解学习传统技艺。周津摄



自然之美,在衡水湖尽情摇曳。我久久地注视着,这风,这水,这鸟,这人……

这里的黎明与黄昏,朝霞与夕阳,晨雾与落雨,都因为这湖而有了独特意义。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因水而兴,因水而盛。衡水湖,繁荣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衡水湖,不断绘就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新画卷。这真是,一湖惊艳天下闻!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01

逐“绿”而行 以“新”致远 ——衡水市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实现新突破综述

02

衡水湖,生态与人文的和谐交响

生态衡水
负责面向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并受理公众的举报投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