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 纸马舞

文化   2024-11-30 19:53   广东  

申报地区或单位:连平县陂头镇  紫金县附城镇

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纸马舞



纸马舞,又名“马灯”。纸马是用木架、竹篾做成马形,外表用色纸糊就而成。它是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纸马舞俗称“舞纸马”,又名“马灯”,纸马是先用木架做成框架,然后再用竹篾织成马形,外表用色纸糊就而成的“马”。纸马舞的艺术特色是有唱有跳,锣鼓伴奏,唱词通俗易懂,曲词与锣鼓节奏基本固定,丰富多彩,姿态万千。

在河源,纸马舞主要盛行于连平县和紫金县。

连平县的纸马舞是明末清初由中原流入。据《连平州志》记载,自明崇祯七年(1634)连平建州以来,连平县陂头镇、上坪镇、内莞镇就已经有了纸马舞这一民间艺术,而且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每逢春节期间,“舞纸马”的艺人走村串户,颇受欢迎。“舞纸马”以纸马、大轮车、红鲤鱼、白虾公、绿螃蟹、金乌龟、彩伞、花篮等道具充当。舞马一般由14-15名男女组成,主要角色有小姐(旦)、马倌或少爷(生)、小丑(丑)、车夫、马夫、丫环等。小姐打扮得花枝招展,坐于车上由车夫推着游园。少爷或马倌骑着马,伴着锣鼓、音乐边舞边唱。其他角色根据各自的特定舞蹈动作,相随舞唱。表演一般在夜间进行,点亮各式行灯,演出中独唱、对唱、齐唱交错进行,间有小丑逗引,加上锣鼓奏乐,气氛热烈,形成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

紫金县的纸马舞是明末由永安(紫金)新庄秀才陈五从河南开封引进,次年元宵节在永安县城表演,颇受欢迎。黄花、上庄均请陈五传授技艺,乡人根据本地习俗加以提炼、加工发展。该县中坝贺岗,紫城石坑、升车,龙窝璜坑,黄塘下黄塘等地相继组成纸马队,此后在全县流传至今,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紫金县纸马舞一般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在广场、街道、禾坪表演,以达到娱乐、拜年、联谊等目的。比如拜年表演,先在门口朝拜,取“禄马朝堂”之意。纸马舞的演员由20-30人组成。由2名打浪伞的演员开路,后面跟着骑着纸马(8-16匹)的马旦演员(男女各半)和4个手执写着“国泰民安”等吉祥语牌匾的演员组成方队。音乐伴奏以锣、鼓、钹、唢呐为主。表演时,擎浪伞者引马旦跳“进二退一”的舞步,其他演员亦踏着节奏前行。表演有“跑马”、“间花”、“穿灯柱”、“对歌”、“翻猪肠”、“织鞑子”、“走八字”等舞蹈动作。有的还配以歌唱,锣鼓停歇,由唢呐伴奏,男女对唱。歌词内容以农事活动为主,唱腔为民间小调,歌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新中国成立后,纸马舞在紫金县较为流行,1954年附城新庄乡纸马舞参加粤东地区民间艺术汇演。1977年该县纸马舞《跃马欢歌》获省评比三等奖。近年来,纸马舞多次参加市、县民间艺术巡游表演。2015年春节期间,龙窝镇纸马舞还到五华、惠东、揭西等地表演。

2007年,纸马舞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ND




图文来源: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一审:赖婷婷

二审:张智敏

三审:赖金凤


河源市图书馆
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职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2)社会教育职能;(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