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 浰江船谣

文化   2024-11-23 20:12   广东  

申报地区或单位:和平县文化馆

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浰江船谣



浰江船谣,又称“客家水歌”,是和平县浰江河畔撑船人传唱的水路歌谣,分“下水路歌”和“上水路歌”,多以沿途风光、地名、民俗、传说、水路特点等为题材,记录水上漂泊生活的喜乐。



和平县林寨镇有个叫车头排(车头冈)的村子。村里居住的黄、朱两姓世代和睦相处,家家户户祖祖辈辈以撑船为业,是当地有名的“水上人家”。他们几乎一生往返于和平县至广州之间,漂泊生活在浰江、东江、珠江的水上。为了消遣船上生活的无聊时光,同时为了提醒船工辨别水路,预知险滩暗礁,保证行船安全,他们一直传唱着水路歌谣,被称之为“浰江船谣”,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浰江船谣”分为“下水路歌”和“上水路歌”。“下水路歌”是撑船人从浰江上游和平县合水码头顺水行船而下至广州,以沿途风光、地名、民俗、传说、水路特点等为题材吟诵而成的船谣。如“下水路歌”(浰江篇)一开始就描述了水路的艰险:“合水开船来下滩,山高水企(急)好艰难。社前潭水还过得,特别大角小角滩。转眼已到松树滩,松树滩下好转弯。远听水声哗哗响,近看石狭狗脚滩。浮起两只大石古,真正拦在河中间。左右两边走不得,到转石狭来下滩。狗脚一过三弯水,关(简)头危险下急滩。走近鸭踏双坑河,看到鹅颈双下滩。过了大滩有小滩,行船一路好艰难。”“上水路歌”是从广州溯江而上吟诵的船谣,内容与“下水路歌”大同小异。

“浰江船谣”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口头文艺,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当地“水上一族”在特定的生存状态下,对沿途事物的感知,对撑船生活的感悟,对漂泊人生的感慨,是依存在“水上一族”这一群体里师徒相授、老新相传、伙计相诵的“流行歌”,是具有原创性的平民化、方言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浰江船谣”是昔日浰江河畔客家撑船人水上生活的生动写照,记录着他们复杂的情感及撑船人生的苦、辣、酸、甜 。有“离家行船半月多,想崽想女想老婆”的绵绵思念 ,有“山高水企(急)好艰难”的声声苦叹 ,有“眼解本应男女打,男女眼解才是福。船上未搭女子客,今日和尚食白粥”的隐隐无奈……

“浰江船谣”也是环境变迁的历史见证,记录着九连山区和平县不通公路、铁路时靠水上行船往返于和平至广州之间的社会场景。如,现在已看不到的昔日和平八景之一“合水横舟”,在船谣里也得到了描述与印证。吟诵船谣就如昨日重现。

在“浰江船谣”里记录了“冇好(与只怨近义)”、“生春(产卵之意)”、“打眼解(使眼色,眉目传情之意)”、“大石古(大石头)”等大量客家方言,记录了“跌死马” 、“ 眼解勿”、“犁潭”、“立德” 、“东保”等许多早已不用的老地名,记录了沿途两岸许多美丽的传说与浓郁的习俗。在“浰江船谣”里还大胆运用了以地名的谐音说事描物的创作手法…… 这些都对研究浰江、东江、珠江流域的民俗文化极具史料价值。






END




图文来源: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一审:赖婷婷

二审:张智敏

三审:赖金凤


河源市图书馆
图书馆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和开发,并为社会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职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2)社会教育职能;(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