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允炆削藩把自己削没了,而朱棣就能削藩成功?

文化   2024-10-02 14:58   安徽  

为什么朱允炆削藩把自己削没了,而朱棣就能削藩成功?

其实明成祖削藩那都算不上削藩了,因为朱允炆当年削藩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削他,只不过最后没有削成,把自己给削掉了。

建文四年的六月十七,朱棣在南京登基。三年前的建文元年,朱允炆以“称兵构乱,图危宗社”为理由,把这个四叔给废为庶人。三年后,朱棣干脆连建文的年号都给取消了,叔侄两个人是互相注销对方的户口。

可是当年朱元璋的宗王出镇,本身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制度。

老朱活着的时候,他这个当爹的那当然镇得住,可是周朝在2000年前就已经证明,亲戚这个东西出了三代以后,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作为员工的朱棣,觉得朱允炆这个小老板不厚道,整天欺负老员工。可是等朱棣自己上来之后,怎么去进一步的收拾老员工,也就成了他的问题。

只不过朱棣他不像朱允炆,一上来就废了一大堆的亲戚变成庶人。

永乐年间的削藩方式,就是根本让大家没有想到,藩王出身的朱棣竟然也会削藩。登基后的朱棣喊出来的口号就是:凡是太祖皇帝定的规矩,全部都要执行;凡是朱允炆搞出来的,那全部都要反对。
朱允炆废掉五个藩王,其中活着的四个全部恢复爵位。至于已经自尽的湘王朱柏,朱棣废掉了朱允炆给他的谥号“戾”,改成了“献”。

之前朱允炆操之过急的削藩,让藩王们开始联合勋贵抱团取暖。而如今的皇帝,那完全就是如同春风一般吹满地。

可是就在大家觉得这位新皇帝够人道的时候,朱棣就开始偷家了。这个偷家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偷,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宁王朱权。

朱权的封地原本是在塞北,当年朱棣绑架人家的时候,给出来的承诺是打完朱允炆,大明朝咱们一人一半。

等真打完之后,你别说大明了,他连大宁都不愿意还给人家,朱权直接把宁王的封地改到了南昌。除了宁王之外,北平周围的藩王全部都要搬家。

其中辽王朱植的封地从原来的广宁,也就是今天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一带,改迁到了荆州。而谷王朱橞由宣府改迁到长沙。这些藩王换家之后,从过去树大根深、苦心经营的地方,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新地,这就是变相的把根都给挖了。

换了家还不够,当年朱元璋封王的时候,是规定每个亲王有三个护卫的兵权,这个护卫落到不同的亲王身上,少的话那也有3000人,多的话那就是两三万人。

那朱棣心里是太知道藩王这个东西,手里一旦有兵会有什么问题。

这会他也不管老爹当年是怎么规定的了,借着北边藩王换家的机会,把辽王的卫军直接留在了地方。毕竟东北的卫所本来就是为了收拾女真人用的,你走了军队可不能走。不过你也别担心,朱植自杀之后,他手里的护卫全部送给你,只不过咱十二地的封地是在内地,军队不多,你就先凑合着用。

宁王朱权也是一样,大明的军队你不可能带走,倒是南昌当地还有一个护卫,你先凑合使唤着。

他这么一搞,大家也就明白了新皇上用的还是老三套,于是其他的藩王们也就心照不宣的主动请求裁去护卫。朱棣也接受了,你看看这样的要求我是听都没听说过,我一点都没有违反我爹的意愿,他们是自己愿意削去兵权的。

老朱家的藩王不老实的人确实太多了,建文当年收拾的几个人,除了朱柏之外,毛病也多不少。

朱棣虽然恢复了这些人的身份,但是挡不住朱家基因好,恶习难改。比如像谷王朱橞这家,是真的打算干掉朱棣这皇位,他朱老四做的我就做不得了。

但奈何他水平太菜,被朱棣发现之后,直接废为了庶人,这下连护卫都不用留了。还有代王朱桂,永乐元年因为傲慢犯上,被朱棣直接削去了三个护卫,就留下了一个仪仗队。

岷王朱楩因为在云南搞事情,被沐家告状,朱棣也是削去了他三个护卫,把人叫到南京去亲自看着。

齐王朱榑那是被建文帝废过一次的,永乐四年因为他说朱棣的坏话,直接被朱棣又给废为了庶人。经过换家、去兵权、找罪名三轮下来,永乐年间藩王基本上已经被拔得差不多了,但是削藩也并没有因此结束。
明仁宗在位的时间短,没有来得及做。等明宣宗登基之后,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是直接把二叔和二叔全家一口气全部送走,一天之内干掉了九个宗氏,创造了明朝单杀亲戚最高的记录。

老三朱高燧这下是被大侄子给吓坏了,毕竟从朱元璋与朱文正闹矛盾开始,老朱家叔侄不对付已经成了家族习惯了。

眼看着自己的侄子这么狠,朱高燧就主动要求削去自己全部的护卫,老三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但是这会明朝的宗藩当中,还有四个藩王护卫是完整的,那就是秦王、楚王、蜀王以及肃王。

朱棣当年是给藩王们想尽办法安罪名,可是到了朱瞻基这,你没有罪名也得有点了。

于是这几个藩王莫名其妙的被各种人举报说他们要做太宗第二,起兵靖难。估计这几个人也是蒙了,我怎么不知道自己要反的事,得护卫我们也不要了,一个都不要,你别拿我们做瓦罐鸡就行。就这样,经过永乐、宣德两朝的努力,明朝的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基本上就全被扫干净了,但是藩王制度却从此变得越来越畸形,成了一个把朱家人彻底养废的毒瘤。

笑先生闲谈历史
古史杂谈 ,民间野史 看这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