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文化   2024-11-25 21:13   江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艺学人Literature

1.【“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从 1931 年 10 月到 1932 年 10 月,以自由人自诩的胡秋原,连续发表《阿狗文艺论》、《勿侵略文艺》等―系列文章,鼓吹文艺“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叫嚷政治“勿侵略文艺”。正当“左联”批评界开始同胡秋原论战时,又有自称为“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 连续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等多篇文章,指责“左联”霸占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实质上体现出􏰁些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超阶级文艺立场,它与“左联”所张扬的阶级论观点是相悖的。从 1932 年下半年开始, 瞿秋白、鲁迅等纷纷撰文,全面展开了对“第三种人”的批判。“第三种人”究其实质,是 处于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缝隙地带的“自由”文人作家,鲁迅指出对他们要区别对待。

2.【革命文学的论争1928 年至1929 年,鲁迅、茅盾等和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左倾” 思想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在文学主张上夸大了文艺的社会功能,错误地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鲁迅等人。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 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停止。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水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左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成为左联的纲领。“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另外左联文学创作十 分繁荣,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1936 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4.【《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是茅盾的处女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作品,反映的是 1926年到 1928 年大革命期间的状况。小说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及时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茅盾在《蚀》三部曲中,表现了一 些投身大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示了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经历的三个时期:革命前夕的高昂兴奋与革命到来之时的幻灭;革命的激烈与挫折时期的动摇;幻灭与动摇之后的新的追求。作品中展示的主人公心态也与茅盾苦闷与悲哀的心态有关。


5.【《子夜》】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部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写的是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悲剧命运。作品以 30 年代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反映了特定时代背景下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 中国社会面貌,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吴荪甫是小 说中的主要人物,在他身上,突出地表现了 30 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作者在表现人物时,着重环境􏰂写,突出人物;艺术结构宏伟而严谨。《子夜》的产生,充分显示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实绩,􏰀提高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水平。


6.【京味】 “京味”是老舍小说的一大特点。“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的语言艺术得益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艺术的熟悉与热爱。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口语,又在对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所使用的语句,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 都有独特的创造性,形成一种独特的“京味”艺术风格。

7.【京派】京派是 30 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梁实秋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文艺》。他们追求文学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语言具有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特征。

8.【革命的罗曼蒂克】20 年代后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革命的罗曼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 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代表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等。这种现象,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很快也受到其他革命作家的注意,如 张天翼、丁玲、沙汀、艾芜等。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9.【丁玲】 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她是新文学第二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1927 年秋,发表处女作《梦珂》,第二年,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引起文坛极大关注。丁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脉搏和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善于写出人物深 邃的内心世界,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写作笔法细腻。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代表作《韦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10.【《骆驼祥子》】老舍的长篇小说,以 20 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 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 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老舍力图通过祥子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 堕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艺术上结构单纯,语言平实质朴,充满“京味儿”。

11.【《为奴隶的母亲》】作家柔石写于 1930 年的一部小说。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个被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却被剥夺了亲子之爱;她是有丈夫的 女人,却不能做合法的妻子,享有做母亲的权力;她是商品,是工具,是一种特殊的奴隶。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作者以十分严峻冷 静的笔触,采用白猫􏰂手法,将深挚的情感蕴含在朴素、真切的生活􏰂写中,让读者从清晰的生活画卷里去探索思考重大的人生问题,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12.【《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


作品通过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 罪恶,热情地歌颂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反抗,预示了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下,封建统治必然崩溃的趋势,其中特别是《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在思想和艺术成就上, 在 20 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历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作者不仅善于截取典型事件,营造典型环境,塑造出了高觉新、高觉慧等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创作上也极为投入,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风格。

13.【东北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下共同自发地进行文学创作的群体,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们的创作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河,表达了强烈的反帝抗日救亡意识,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 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不屈抗争,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 国土的强烈愿望。其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展现出浓郁的眷恋 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罗烽、舒群、骆宾 基、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舒群的 《没有祖国的孩子》等。


14.【大河小说】 一种文学体式,来源于法国,它是近代法国小说的一种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多卷体连续小说的形式,展现时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全貌。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 在结构上借鉴了法国近代大河小说,创作了一部连续性的近代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 风雨前》《大波》,以四川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 20 年间的种种人际悲欢和政治风云。李劼人的长篇三部曲无论从气势的恢弘还是从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来看, 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中难得的史诗性作品。


15.【新感觉派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的都市小说流派,20 世纪 30 年代初产生于上海文坛,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凤等。该派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这些作家之所以被视为统一流派的成员,是因为他们在人生观、审美趣味、选材和创作特色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 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开掘,人物多具有“多重人格”,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 流露出悲观颓废情绪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16.【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左翼作家,而以茅盾为代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子夜》。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是: 运用科学的分析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以犀利的眼光关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全景表现错综复杂的时代。宏伟的艺术结构、客观冷静的叙事态度,以及对时代典型的塑造,都丰 富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解。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 远。

17.【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蒋光慈的《野祭》开创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 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通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 育着 30 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这类作品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的比较 简单,大多数表现为革命战胜恋爱或情感在革命中升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生活的片面理 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的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代表作品有洪灵菲的《流亡》、丁玲的《韦护》等。


18.【中国诗歌会1932 年 9 月,“左联”的青年诗人蒲风、杨骚、穆木天、任钧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开展与“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相对立的现实主义理论诗歌运动,次年出 版会刊《新诗歌》。该会主张捕捉现实,用大众歌调表现民众反帝抗日高涨的情绪,进而推 进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为中国新诗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诗歌会 对现实题材深入开掘,形式上全面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把诗的根须扎进现实生活的土壤, 把诗与现实、诗与大众联结的纽带拉得更紧了。

19.【汉园三诗人】 “汉园三诗人”是我国现代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的并称。1936 年,三人在北京大学学习时,曾出版一部诗歌集《汉园集》,诗集反映了年轻的大学生经历过大革命失 败后的悲愤、幻灭、彷徨的心绪。在新诗理念上,三位诗人都自觉追求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 诗歌之间的汇通。但是三人的诗歌风格又有不同之处,卞之琳的诗歌受外国现代派影响,多用象征手法,有时晦涩难懂;何其芳的诗歌感情细腻,文笔华美;李广田的诗歌则以语言平实朴素见长。

20.【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 1932 年 5 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该刊明确宣布其诗歌主张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现代诗派代表诗人有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施蛰存等。他们􏰀提倡写作“纯然的现代诗”,作品大多不讲究诗行的整齐,而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表现情绪的节奏,善于捕捉平常事物的情致意 趣,在日常生活与琐事细故中发现诗意诗美,并且善于借助繁富多彩的意象抒情,追求一种光色隐约迷离恍惚的朦胧美,被称为“意象抒情诗”。在诗歌语言和体式上,现代诗派大都倾向于富有散文美和口语美的自由诗。

21.【“论语”派】30 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 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 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论语派对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22.【“闲谈体”】 “闲谈体”散文体式是林语堂在《人间世》中所􏰀出。他称此种文字的长处是在“笔墨上极轻松,真情易于流露”。从内容上讲,宇宙之大、苍蝇之微都可作为写作的主题。形式 上除游记、诗歌、题跋、赠序、尺牍、日记外,尤其注重清峻议论文及读书随笔。闲谈体文 章及小品文,都是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谈天说地,幽默风趣、庄谐并用,化严肃为轻松, 恰如密友攀谈;抒发见解或记述思感皆出自自我性灵,更无八股气味。通过林语堂的努力, 闲话风的散文成为一种正规的文体,这种散文体式既受到英国散文中乔叟一派闲谈体的影 响,又与明代公安派的主张有相通之处。

23.【闲话风】由鲁迅开创的一种现代散文体式,其特征首先是谈话,说话者(作者)和听话者(读者)处于平等地位。其次是“闲”,在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作者“任心闲谈”、 “任意而谈”,真诚坦露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秘密以及真实的爱憎与苦乐,与读者进行精神上 的对话,希望引起共鸣。闲话风散文否定并超越了五四时期常见的“布道式”与演讲风散文, 显示出鲁迅性格中洒脱、雍容、闲适的一面。闲话还表明了鲁迅的一种笔墨情趣,题材上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兴起讫,天马行空。

24.【独语体】由鲁迅开创的一种现代散文体式。1919 年 8 月至 9 月,鲁迅在《国民公报》副刊《新文艺》发表了七篇类似《野草》的散文诗,总题为《自言自语》。仿效者日渐增多之后,又 有人称之为“独语”。《野草》就是典型的独语体散文。它适应了作者当时紧张、焦灼的主观心态,使作者的心智排除一切干扰,深入灵魂后花园和潜意识世界探险,彻底摆脱文学的所谓清规戒律,最大限度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借助于联想、象征、变形等艺术手 法,以及神话、传说、宗教等意象,创造出一个新异的艺术世界。

25.【“鲁迅风”杂文上海“孤岛”时期,继承和发展鲁迅杂文战斗传统,写作“鲁迅风”杂文的一个流派。1937 年 11 月 12 日,上海沦为“孤岛”后,王任叔等人自觉师承鲁迅杂文传统,以杂文为 战斗武器,进行了反对日伪和小市民意识的斗争。1939 年 11 月出版了王任叔、唐弢、柯灵、 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的杂文合集《边鼓集》,标志着这个流派的形成。1939 年和 1940 年是“鲁迅风”杂文流派的发展阶段,《边鼓集》六位作者加上孔令境集资合股创办了刊登 杂文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期刊——《鲁迅风》。1940 年,虽多数刊登杂文的报刊被禁,但他们 陆续出版各自的杂文集。1941 年,周木斋病逝,王任叔离沪去印尼,周黎庵、文载道改变方 向,“鲁迅风”杂文流派终于解体。


26.【“开明派”】 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开明派”作家在散文创作上与京派遥相呼应,代表作家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这是一个围绕“开明书店”形成的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同人组织。他 们都是积极的人生派,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但是和政治往往保持一定距离,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开明派”作家的作品多以湖光山色和日常起居为题材,与现实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与幽默小品和京派散文“超远政治”的精英意识相 异,有着强烈的平民色彩。文章风格平淡如水、明白如话,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 追求高远的情境,有散文诗的风味。

27.【《摩罗诗力说》】鲁迅 1907 年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代表了鲁迅当时的革命派立场,所谓“摩罗诗力说”,译成汉语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这篇文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 及美学观点。作品批判当时诗坛的精神贫瘠、万马齐喑的景象和绵弱、绮靡的诗风,认为“诗 人者,撄人心者也”,主张诗在本质上不仅是“力的艺术”,还应该是反抗的艺术、独立的艺 术,乃至“恶”的艺术。

28.【左翼戏剧运动】指 30 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进步戏剧运动,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为核心组织。左翼戏剧运动强调戏剧是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这一时期左翼剧作家创 作的作品大都以工人、农民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他们的革命斗争,及时、直接地反映现实生 活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如冯乃超等人写的反映工人与资本家斗争的独幕剧《阿珍》等。


29.【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解散。从 1936 年开始的“国防戏剧”,成为 30 年代戏剧运动的又一转折。所谓“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的 主题之外,还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则􏰀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 有鲜明的向“广场戏剧”发展的特色。在“国防戏剧”热潮中,涌现了不少新人新作,如宋 之的、陈白尘等。其代表作大多是集体创作,剧目有《走私》等。夏衍的历史讽喻剧《赛金 花》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30.【《原野》】 曹禺剧作中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全剧分三幕。剧中的主要人物有仇虎、焦母、金子等,它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仇 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 他的复仇行为具有—定的盲目性,他之所以走上个人复仇的道路,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意识决定的。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内心的谴责时,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仇虎 内心的心理活动,具有希腊悲剧的力度美和浓厚的神秘色彩。


31.【《上海屋檐下》夏衍的一部剧作,写于 30 年代抗战前夕。作品有意识地用阴晴不定、沉闷压抑的黄梅天气,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剧本巧妙地截取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 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现五户住家十四个人的生活,以林志成—家为中心,以林、 匡、杨三人之间的复杂经历以及感情纠葛贯穿始终;将黄家楣的家庭悲剧、李陵碑和施小宝 的苦难命运交织相间;以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为穿插交换的交叉点,通过这群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都市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光明前景。其结构属于“横断面的􏰂写”法,即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 情节严谨,风格自然、朴实。

3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 年 3 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 的日常工作。“文协”还􏰀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 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33.【《抗战文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刊,1938 年 5 月创刊于汉口。“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编委会由当时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作家朱自清、朱光 潜、成仿吾、老舍等 33 人组成。《抗战文艺》是抗战八年唯一坚持到底的文艺刊物,它与茅 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一起成为抗战时期极具战斗性的旗帜。

34.【孤岛文学1937 年上海沦陷后,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的中国作家,如郑振铎、许广平、夏丏尊、李健吾等,在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仍然坚持进行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 抗日救亡运动,发生在这里的文学运动被称为孤岛文学运动。影响较大的文学创作现象有: 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蓬勃开展,代表作家作品有于伶《夜上海》、阿英《碧血花》等;“鲁迅 风”杂文流派的崛起,这里乃至全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杂文里几乎都有反映;现实主义风格 小说的中兴,师陀的创作成就最大;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的盛行等。这些作品的风格爱憎分 明、紧密联系现实、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1941 年太平洋战争 爆发,日本进占上海租界,孤岛文学运动也被迫终止。


35.【“战国策”派】  1940 年前后出现在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政治、宣传法西斯主义的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铨、 林同济、雷海宗等。他们鼓吹强权政治,错误地称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抹杀 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根本区别。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 斯政治服务,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代表作有陈铨的《野玫瑰》。

35.【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0 年 8 月在上海成立。简称剧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连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辛酉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 演出活动,出版《戏剧新闻》《艺术信号》《艺术新闻》等刊物,对推动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起了积极作用。1936 年,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解散。

一天一个成语
一天一个成语,成语即历史,典故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