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靖安】旧时光中的老手艺

政务   2024-10-20 17:19   江西  

↑ 点击上方“靖安发布”关注我们

‍‍


文化靖安



编者按:

正在消失的民间老手艺里,有你回不去的旧时光……曾经的靖安,产生了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充满乡土气息、包括衣食住行等的民间手工工艺。如今,岁月一页一页翻过,那些镶嵌着时代印记的老手艺正在一点点离我们远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记忆最深处的怀念。

匠者,业不同,道相同。他们穿梭于人间烟火之中,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塑造岁月的静好。一个人,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他们凭借一技之长在百里城乡间赚取生活,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手艺人。旧时光里的手工匠人,自拜师学艺,凭借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以时间打磨器物,艺成,则器物成。




拜师学艺

新中国成立前,靖安县内手工业者300多人。金、银、铜、铁、锡、瓦、木、漆、雕、窑、缝、篾、砻、皮、剃头、阉猪、杀猪、补锅等行业,人们尊称手艺人师傅。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农村孩子读书学习差,父母多让其“学一门手艺”,认为手艺是一条比较好的谋生之道。

手工艺人自持一技之长,独立营生。开店设铺者少,流动经营或帮工者居多。走乡串户,俗称“做工”,又称“做点工”,东家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钱,故有“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之说。特定的营生条件,形成“艺不轻传”的习俗。传艺条件苛刻,学艺甚为艰难。

20世纪70年代前,传教技艺者称师傅或“老坐”;从师学艺者称“徒弟”。拜师学艺要认师,认师时,要置办“拜师酒”,请师傅到家,由中间人作陪,议订学艺条件。然后行“拜师礼”,礼毕才算正式确定师徒关系。学徒期间,徒弟必勤劳谨慎,要听师傅的使唤兼做家务,白天挑工具随师傅到东家做工,“端了东家的碗,要服东家管”,一切按东家的要求施工。一日三餐,徒弟帮师傅添饭、装烟;师傅开始吃饭后,徒弟才能动口;师傅未“放碗”(即吃完饭)时,徒弟必察言观色,提前放碗;好菜置师傅前;徒弟吃相要“文雅”,不得狼吞虎咽,否则,师傅必“拨脚”或“瞪眼”加以制止,过后还要受责骂。从师3年,师傅一般只管吃穿,不给工钱。学徒地位低,往往被人看不起,无特殊情况不得回家。一日之师,终身之父,师徒如父子,对师傅的子女以兄妹相称。

学艺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之说。师傅关键技艺多不轻易传人。技艺凭师傅口授,乖巧者则心领神会。学艺必专一,不能朝三暮四,“艺多不养身”。学徒多以三年为限,不管技艺如何,都得“满师”,办“谢师酒”。

参师在一些手工行业中较为流行,即学徒期满后,随师傅在外做工1年,只取工钱部分,其余留给师傅,以表达教诲之恩。此后,徒弟才能自立门户,单独营生。逢年过节,徒弟必备礼物“送年”“送节”。师傅、师母去世,徒弟要送重礼,守灵尽孝,以报师恩。



老手艺

木匠(俗称“木工”“博士”)在手艺人中,算是最为体面的。一个木匠难以精通各种木工活,以专攻一门为主。木匠按其擅长大致分:博士、小木(兼方木)、圆木、大木。学木工技术,关键是凿眼。俗话说“木匠好学,斜眼难凿”。所以师傅都要留一手,很少将凿眼的技术传于徒弟。民间有“祖传木匠本领高”的说法。博士,指做房子的木匠。小木,即做家具、用具等家庭常用木具的木匠。圆木,即做圆形物件的木匠,专业性较强。大木,即做棺材(俗称“百岁方”)的木匠。木工行业中,有一种与之紧密相连的行业,即锯匠,俗称解匠。

泥水匠,即砌墙做房子的泥水师傅,俗称“砌匠”。农村做房子起首,木工要裁第一根木材,泥水要砌第一块砖,泥工与木工一样,受东家热情款待,起首要包红包给木匠、砌匠。一把泥刀、几把泥抹子、一个线砣、几把尺子便是砌匠的全部家什。

裁缝,20世纪70年代前,乡下人做衣服皆从供销社买布,请裁缝师傅进门量身裁剪制作。东家按点工计算工钱,包吃喝、上午要“过昼”、上点心等。每年视家庭人口多少、季节变换而做裁缝多次,一次做几天。裁缝进门,东家取下门板做台案,师傅费心谋划裁剪,省出的边角料,大的可做小裤衩,小的留作以后缝补或做抱裙、口水垫用。女性祝布(粗棉布)对襟便衣盘扣只有技术好的师傅能完成的美观。为节省时间,成衣缝制后,练扣眼、钉扣子等手工活,东家主妇多帮忙完成。

篾匠,即对竹条、篾片进行编织的匠人。主要与竹子打交道,经破竹、破篾、刮篾等程序,编织诸多竹篾农具用具。晒垫、箩筐、簸箕、土箕、大小盘箕、米筛、夹筛,饭篮、捞饭的筲箕,火笼外壳、热水瓶外壳,山区农村的背篓、礼篮等,竹垫、竹床、竹椅等均需篾匠制作。竹椅、竹床、竹躺椅、竹制婴儿车等以完整竹段为编织对象的用具,需要另一种篾匠制作,多称之为“扭匠”。

剃头,即理发。20世纪80年代前,乡下十里八村都有几名理发匠,提布包到各村为村民理发或到农户集体包头理发。大白布罩、像铁钳模样的推剪、油腻腻的刮刀布及刮胡子、脸毛的刮刀等是理发匠的主要工具。

阉割,即割去雄性牲畜的生殖器,劁猪、牛、鸡等,行劁之人称阉割匠,境内俗称割卵师傅。农家养母猪下猪崽,公猪养到一定时候,就要阉割,否则猪不长肉,光发情。阉割时阉匠看准部位,用刀子割穿皮肉,从内掏出睾丸,扔进清水碗中,猪创口涂点红汞。阉鸡时切口很小,用钩针与线将公鸡睾丸割去。阉过的公鸡仍留有鲜红的鸡冠,但比公鸡冠小,羽毛亮丽,身形大于母鸡,农家多留到过年宰杀。

挖勺,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用于舀水的多为葫芦勺和木勺,少数铁勺。木勺,在山上片使用较多。由专业工匠用一段长1尺、宽8寸、厚5寸的湿松木,一端用挖铲剜出“国”字型内凹,另一端留圆手柄。木勺模型形成后,再用铲子沿凹槽壁销薄形成厚度仅0.3寸“甲”字形木勺。成品制成后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石匠,20世纪80年代前,不少浙江石匠在本地打石。石匠师带铁凿、铁锤上山依巨石“纹理”根据人们需要将石块凿成长条形、方块型、板材型,以备选用。刻碑,属石匠分支技艺,即在石块上镌刻文字。刻碑主要是墓碑。新中国成立前,有船埠碑、路会碑、桥会碑、堂会碑、庙会碑、祠产碑、茶会碑、功德碑、贞节碑、功名碑。

铁匠是民间用钢铁制作工用具的传统技术工匠。“七十二行,打铁为王。”各行各业都少不了铁制工具。铁匠多开有铁匠铺经营,铁匠师傅俗称“打铁个”,干活俗称“打铁”。20世纪70年代前,农忙季节铁匠也下乡服务,工具担足有两担,很沉重,多由徒弟挑主担。因工具难搬,所以铁匠下乡到一处后做工工期相对较长。铁匠技术好,名传乡野,制出的铁器经久耐用,生意红火。

锡匠,主要打锡埚与茶壶。金银匠加工的金银器皿,如水波浪项链、福禄寿三星,绞丝毛边手镯等。


手艺人,一生为一事而来,择一事,终一生,与时间相对抗。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作者:黄烈花

编辑:徐锦涛

校对:胡 靖

审核:熊润钊

监制:汪高源

看完记得点亮

征稿动员令

欢迎各路达人踊跃投稿,部门动态、新闻爆料、百姓生活......小编的要求就12个字——聚焦靖安、文风清新、正向引领

投稿请发至3436948195@qq.com 并附个人基本资料

靖安发布,欢迎亲们来稿!



靖安发布
靖安县融媒体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