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系着万千同济交通学子的
是一道无形无影的桥
一代拉着一代
积沙成塔,聚水为洋”
交通之桥 | 同济的传承与使命
2024年11月9日晚,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原创话剧——《交通之桥:同济的传承与使命》,在同济大学土木系科110周年文艺晚会上完成首演,展现了同济人同济天下、追求卓越的担当。
《交通之桥》以四名现代大学生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参观同济交通院史馆时意外经历的一段跨越百年的奇妙之旅。在旅程中,四位年轻人分别遇见了同济历史上著名的交通学者——童大埙、李秉成、姚祖康和林绣贤教授。通过与这些前辈的对话与交流,从迷茫到觉醒,年轻人们逐渐理解了同济交通人的初心与使命。
故事从1925年的五卅运动讲到1949年的浙赣铁路建设,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攻关和新时代的西部建设,以多个历史场景穿插展现了同济交通人在动荡年代中的毅然前行,在科研攻关中的不懈努力和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的无私奉献。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心灵洗礼,致敬了无数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同济交通人,也激励着当代青年在新时代中继续前行,为祖国的交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塑造 | 青春与信仰的碰撞
信仰
童大埙
(1911-2011)
童大埙,铁道工程专家,教育家,二级教授。长期从事铁道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及教育工作,是我国铁道工程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铁道线路养护维修、铁路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五十余年,培养了大批铁道工程技术专家和学者,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革命!”
故事原型: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他参加了游行,并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行经南京路时,队伍被逼后退,他眼见十多位爱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经过这次血的洗礼,童大埙进一步认识到国弱受人欺,也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这增强了他发奋学习、富强中华的坚强意志。
“若今日牺牲,我也不怕,因为地下也有我的亲朋,若我幸得存活,我要挣扎着活到好时候,中国人被当做人的好时候,我要去搞建设,让我的祖国,我的母亲不再这么破败萧条。”
——摘自《交通之桥》童大埙台词
李秉成
(1908-1991)
李秉成,铁道工程专家、二级教授。参加和主持了浙赣、黔桂、湘黔等铁路建设的技术工作。发展了我国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理论,完整地提出“按地形自然规律选线、工机配合”的选线设计思想。较早地提出了我国铁路应向重载、高速等方向发展的理念,对制定铁路科技发展政策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我国高校铁道工程专业及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定!坚定!”
故事原型:
1948年9月,他选择去曾经为之付出过黄金年华的浙赣铁路,担任顾问工程师之职。同时也兼任粤汉铁路的技术顾问。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浙赣铁路的同僚再三劝说他去台湾,但他丝毫不为之所动,而是要把平生所学贡献给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和人民。
“且视他人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走我的长路。”
——摘自《交通之桥》李秉成台词
姚祖康
(1934-2023)
姚祖康,历任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主任、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等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孺子牛金球奖等。是道路与机场工程领域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道路基础设施管理、机场工程和综合运输规划等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就,为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深耕!深耕!”
故事原型:
在美国访学期间,姚祖康学习了机场方面相关的课程,回国后在学校里首次开设了《机场与规划设计》课程。他严谨治学、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精神对交通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批培养的学生后来也在大兴机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自己心里要有底气,研究、论文就是我们的底气。干咱们这行的,要做到一生没有惆怅、遗憾和愧疚,那才算成功。”
——摘自《交通之桥》姚祖康台词
林绣贤
(1927—2020)
林绣贤,195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道路与机场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交通部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等职。参加科学院十二年远景规划、国家科委公路组十年规划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1956年编著我国第一部《土工试验》教材,从事科学研究的40余年中主持完成的“城市道路柔性路面设计方法与指标的研究”、“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研究”、参加“路基与路面材料参数程控仪的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前行!前行!”
故事原型:
林绣贤教授曾在自述中写道:“对年轻教师和同济学子们,我的建议简单来讲,就是学问与实践相结合。一定要有实践的基础,学问学了很多之后,要先去实践一下,然后再回来学习,肯定要比不实践的学习要好。”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要走,我的态度嘛,要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你想知道某条路通往哪里,谁说的都没用,你要自己走了才知道。自己走一走嘛,说不定就有人踩着你的脚印也走下去了。”
——摘自《交通之桥》林绣贤台词
青春
童思
灵气与世故并存的普通学生,他自称务实但深藏理想,对金钱和英雄主义的矛盾让他在时代困境中挣扎求索。
人物故事:
童思穿越到了1925年的五卅运动,在监狱里遇见了参与游行被捕入狱的童大埙先生,通过交谈,童大埙的抱负和拳拳爱国之心转变了童思利己主义的思想,让童思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
“我就是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全是俗尘,应该有点儿,信仰。信仰”
——摘自《交通之桥》童思台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周行
一个得过且过的普通大学生,他渴望坚定却害怕尝试,纠结于对理想的向往与对现实失败的恐惧。
人物故事:
周行穿越到浙赣铁路的施工现场,李先生正在和同僚争执,其同僚劝他去台湾,他不为所动,周行旁观全程,也受其鼓舞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可能还不能像一些人那样有不动如山的坚定,我的迷茫和胆怯一直都在,但就算是万丈深渊,走下去也能是前程万里。”
——摘自《交通之桥》周行台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宫小荷
一位骄傲且脆弱的“完美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落差感让她在自信与怀疑间摇摆不定。
人物故事:
宫小荷穿越后成为了姚祖康教授的学生,见证了“严厉”的姚祖康教授带领学生们攻克难关,在失败和挫折中,姚教授依然坚定不移,以严谨的态度和昂扬的精神激励了宫小荷面对未来科研工作的信心。
“我不忧伤,也不泄气。生活终究是生活,生活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而不在于外界。”
——摘自《交通之桥》宫小荷台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季依依
一个完美无瑕的出生在金字塔尖的女孩,她在顺从家庭和追求自我之间徘徊,渴望跳出温床找寻自己的方向和价值。
人物故事:
季依依穿越后遇见了林绣贤教授,听闻林教授讲述自己的一生季依依心生羡慕与哀戚之感。在交谈中林先生若有所感,帮其答疑解惑,使她下定决心远赴边疆参与祖国交通建设。
“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是一眼望到头的,我想出去闯荡一番,去西藏支持国家的铁路建设!”
——摘自《交通之桥》季依依台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四位现代青年,借助穿越时空的机会,见证了同济交通人的卓越与坚持。他们的成长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追求的探索,更是对“同济精神”的致敬。在与前辈们的对话中,四位主角完成了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象征着新时代青年对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传承。
幕后专访丨用“汗水”搭建的交通之桥
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合照
艾凌霄
编剧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话剧主创团队合照
张珂
导演、演员(饰林秀贤教授)
交通学院23级硕士研究生
四位“教授”演员合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秦文行
导演、演员(饰少年童大埙)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各分幕演员合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尹开泰
演员(饰姚祖康教授)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演出剧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徐傲
演员(饰周行)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演员合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沈一鸣
演员(饰宫小荷)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演员合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高新敏
演员(饰游行学生)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演员合照(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叶柳康
演员(饰工人)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杨昕韵
演员(饰游行学生)
交通学院24级硕士研究生
《思行合一 交融成艺》 于澎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万千同济交通师生把自己的汗水和眼泪留在这片我们爱的深沉的土地上,牵系我们的,是一道无形无影的桥,从1914年至今仍未竣工,没人知道它什么结构,总长几何,甚至不知它坐落何处。我们只知道,自己是那桥上一沙一砾,为保其安全畅通,不敢行差步错,积沙成塔,聚水为洋,一代拉着一代,手拉着手,肩并着肩,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来的依旧重来,在沧桑的枝叶间,择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
——摘自话剧《交通之桥》
在每一位主创成员与话剧演员的全情投入下
《交通之桥》缓缓落幕
而这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承载着同济交通的初心与使命
已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
演出告一段落
但属于同济交通的故事,还在续写
思行合一,交融成艺
愿这份信仰与坚守,成为代代同济人前行的明灯
| 演职人员 |
总导演
张枢
编剧
艾凌霄
导演
艾凌霄 张竟悦 张珂 秦文行
| 演员 |
秦文行(饰少年童大埙)
尹开泰(饰姚祖康)
王纪翔(饰童思)
沈一鸣(饰宫小荷)
唐智睿(饰游行领队)
徐雅娇(饰学生)
杨昕韵(饰游行学生)
余 响(饰游行学生)
王语婷(饰工人)
程洪阳(饰李秉成)
张 珂(饰林绣贤)
徐 傲(饰周行)
王 韩(饰季依依)
罗祖亮(饰同僚)
叶柳康(饰工人领队)
袁若伊(饰游行学生)
高新敏(饰游行学生)
李毅喆(饰工人)
文案 | 张竟悦
排版 | 朱天靓
审核 | 董怡佳 张枢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