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乡土 故事 (二)
董有山
过去的山东潍坊农村流传着很多老故事,也有许多会讲故事的人。有些人有文化可以称作乡贤,有些人虽然没文化,但讲起故事来非常生动。或者是冬天的夜晚,或者是劳动间歇的田间地头,会时不时有人聚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有些故事富有哲理,对听故事的人有所启发,也有许多故事就是为了逗乐,甚至登不得大雅之堂。现在会讲故事的人早已故去,农村再也没有多少人会讲老故事了,很多民间故事已经失传。根据我的记忆,再把五六十年前听到的一些老故事记录下来,也算是民间文化的传承。
一,刘墉的故事
刘墉是诸城人,距离峡山区只有四十多公里,过去在当地流传着他很多故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已经进行了全面挖掘与展现,但是还有几个地方特色很浓的故事需要补记一下。
1,老师进京。有一年冬天,刘墉的老师要去京城看他,走之前准备了煎饼大葱,还背了一口袋自家产的枣子,牵着一头毛驴风餐露宿半个多月到了京城。刘墉把老师安顿在一家小旅店住下,每天清早上朝路过小旅店就下轿,进门给老师磕头请安。因为他是宰相走在最前面,后面所有的大臣都得跟着下轿磕头请安。三两天无所谓,时间一长大家就开始窃窃私语,这样下去可受不了,不如凑几个钱让他老师回去吧,一 边说着一边有人凑份子。
一天清晨刘墉带领一帮大臣刚走到小旅店,宫里太监传出话来说,今天龙体欠安不上朝了。刘墉说既然如此,那就进去一起看看老师吧。大家坐定以后,老师把枣子拿出来分给大家吃。刘墉一边吃一边把枣核丢到和珅跟前,其他人也跟着丢。枣子吃完了,刘墉说快过年了,大家凑点盘缠让我老师回去吧,一个枣子一两银子,各自把枣核数一下。每个人跟前的枣核都屈指可数,唯独和珅跟前堆成了小山,数了一下二百多个。和珅说我当冤大头了,都是刘大人下的套。大家纷纷起哄说,和大人家财万贯也不在乎几个小钱,说着把大家凑的份子钱也拿出来,一共五百两银子就把老师送回了诸城。其实,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朝廷的一品大员,刘墉出生长大在北京,在诸城不可能有老师,并且他的太爷、爷爷都是进士出身,一直是朝廷命官,也不可能生活在诸城。老百姓编故事无非就是说明刘墉尊重老师与智斗和珅。
2,潍坊萝卜。一次皇上召见两江总督和云贵总督,皇上问两江总督你们那里产什么?总督说产盘子,皇上问多大呀?总督说像天一样大,一边说一边在空中比划了一个大圆。皇上说我怎么没见过,总督说下次召见带几个来献给皇上。皇上又问云贵总督,你们那里产什么?总督说产碟子,皇上问多大呀?回答说与地一样大,说着在地上比划了一个大圆。皇上说我怎么不知道啊,总督说下次召见带几个来献给皇上。刘墉知道他们吹牛就在一旁偷笑,刚好被皇上看见了,就问刘墉你们山东产什么?刘墉说产萝卜,皇上说多大呀?刘墉说切了一盘子一碟子余外剩下半截子。皇上说我怎么不知道啊,刘墉说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萝卜皮,等到秋后收获了,我给皇上送一筐。从此以后,潍坊萝卜就成了朝廷的贡品。
3,山东单粮。山东和山西在京城共同盖了一个会馆,邀请皇上去参观视察。会馆的西侧归山西,东侧归山东,因为山西连年丰收并且做买卖的人多,木料使用了双梁。因为山东连年遭灾并且买卖人少,只用了单梁。皇上看完以后有点感慨地说,山西双梁,山东单梁。刘墉立刻跪地磕头说,谢主隆恩!皇上说谢什么?刘墉说山西拿两份钱粮,山东拿一份钱粮。皇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刘墉说皇上金口玉言不能更改。这时候皇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山东的税负减少了很多。山东有盐铁之利又物产丰富,对朝廷的负担一直很重,又加上连年灾荒,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刘墉看着很着急,就借此机会让皇上给山东减负。
二,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在潍县当了七年县令,留下了很多体察民情、开仓放粮的好故事,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诗文绘画作品,其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影响最为深远,绘画作品在民间也流存很多。我还听到他的两个民间故事,现在记录下来。
1,智纠轿夫。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的时候,轿夫都是当地人。山东人身材高大快步如风,四个人抬着骄子往前走总有上下颠簸的感觉。郑板桥是南方人身材瘦小,根本压不住娇子。过去山东人对南方人往往戏称南蛮子,可能有点看不起郑板桥,有时候还故意颠他。郑板桥每次坐轿都不舒服,时间一长甚至有点头晕恶心的感觉,尽管这样初来乍到也不好说什么。
一次在下乡体察民情的时候,看到路边有晒干的泥坯就问轿夫这是干什么用的,轿夫说盘炕用的。郑板桥说衙门里没有火炕,给我抬上二十个回去盘炕用。轿夫们不敢违抗就把二十个放到轿子上,一个泥坯二十来斤,郑板桥再坐上去总共五百多斤,轿夫们抬了二里地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再也走不动了,齐齐跪下说老爷我们错了。郑板桥说咱们拿了人家的东西还没付钱,再抬回去吧。大家只好照办,一个来回的折腾终于蔫了,以后再也不敢颠他了。年底郑板桥请四个人一起吃了饭,又额外赏了二两银子,感谢一年的辛苦。四个轿夫一直伴随了他七年,后来郑板桥因病辞职回江南,离开的时候四个轿夫要抬着他送回去。他说不用了,我已经买了三头毛驴,我骑一个,书童骑一个,还有一个驮书籍衣物。四个轿夫恋恋不舍把他送出去好远,直到郑板桥赶他们回去才下跪磕头,洒泪而别。
2,智斗财主。郑板桥吃晚饭后有遛弯的习惯,要么大街上走走,看看民间有什么冤屈,要么到郊外走走,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一个夏天的傍晚他走到郊外,看见一片西瓜地,当中有一间草房,前面还搭了一个棚子。一个老头在棚子下面用小锅煮猪头肉和下水。郑板桥走过去与老头见面,老头说看样子您是个先生,肉也煮好了不妨一起吃一点,说着又拿出一瓶酒,两个人一边吃肉一边喝酒。酒酣耳热之时郑板桥突然发现草房里还有笔墨,墙上还挂着一些歪歪扭扭的字画,他问是谁写的,老头说自己乱写乱画的。郑板桥说有点底子但功夫不到家,借着酒劲,给老头连续表演了几副字,又画了几副画。然后就辞别老头回衙门休息了。
第二天他升堂不久就听到下面的人在小声议论,他就问发生什么事?一个衙役说,城东的高财主家邀请了许多客人正在欣赏您的字画。他心里就纳闷,没给高家送过字画呀。郑板桥在潍县当了多年县令,高门大户从来不给字画,倒是给贩夫走卒写画了不少。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让书童去一趟高家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大一会书童回来,悄悄贴近他的耳边说,是他昨天傍晚在瓜棚里写的画的。他大喊一声说上当了,就让书童再去一趟,把高家请来,把字画都拿回来。一会财主来到大堂双膝跪地说,老爷赎罪。郑板桥说这些字画我昨天没有落款盖章,今天就在大堂上成全你吧,说着每一幅都落款盖章又送给了财主,并且说,这样吧,城东有一条大街坑坑洼洼人车难行,县衙也是有心无力没钱维修,这笔钱你就作为我的润笔费出了吧。财主说请老爷放心,我一定办到办好。原来高财主多次讨要郑板桥的字画都没有成功,知道他晚饭后有郊外遛弯的习惯,就扮演成看瓜的老头给郑板桥下套。不过郑板桥借机让财主出了一大笔钱整修了街道,也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
民国时期郑板桥的字画在民间还有不少留存,后来因为战乱、破四旧等原因已经非常稀少。我本家的一个太爷日伪时期在坊子车站做事,附近有一个大户人家得罪了日本人和伪军,处境非常危险。太爷找人托关系帮他渡过了难关,为了感谢就送给了郑板桥画的竹子四条屏。日伪投降后,太爷回家务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郑板桥的字画价格陡然飙升,四条屏大概在八百万左右。太爷对我说,当时回家的时候觉得呢子大衣值钱就拿回来了,觉得字画不值钱就把四条屏扔了,如果把大衣扔了把字画拿回来就发财了,回想起来真是可惜呀。这个故事他给我讲了多次,也惋惜了多次。
—2024年8月底记述于兰州
作者简介:董有山,笔名东山,1957年5月出生于昌邑县岞山公社太保庄村(现峡山区太保庄街道太保庄村),1980年8月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1984年7月分配到甘肃省委组织部,先后在办公室、研究室、党政干部处工作。2000年5月到兰州市政府担任秘书长。2006年6月担任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职称编审(正高),2017年8月退休。潍坊市峡山区作家协会顾问。
峡山区作家协会
编辑:曹 筝
初审:楚德治
二审:王在威
三审:卢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