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机械丨在十年光阴的那一端
文摘
2024-11-13 20:36
甘肃
寒风渐起,初冬已至。一转眼秋天的记忆已成为了故事,我们在静谧的冬景中品尝着记忆中的芬芳。我很多深刻的记忆都留在了兰石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刚起步的时候,那时我和很多同事一样初到新厂区工作,第一个在新区度过的国庆节虽带着些许陌生,但因充斥着“从头再来”的拼搏热情而格外充实。为了尽快掌握新生产线的全部操作技能,我和班组的同事们几乎全天都在跟随项目施工人员熟悉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那时候铸锻公司在新区在建的砂处理再生线,与老区的树脂砂再生线相比较要先进好几个档次,当我第一次走进操作室,看着各台设备的运转情况都在显示屏幕上一目了然,不禁欣喜若狂,心想,“只要坐在操作室,按操作步骤启动按钮,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减轻多了”,然而现实却让我这种想法变成了泡影。这批设备的操作规程中,最难学的是铬矿砂分离回收系统,因为它是进口设备,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的文字都是外文和中文交错,晦涩难懂。来帮助调试的技术人员中有一个德国人,长得很像以前国足聘请过的一个德国洋教练“施拉普纳”,当时我们都把“施拉普纳”用作这个德国专家的代称,和他随行的有一个精瘦而文静的陈翻译,他负责把那位洋专家的话翻译成中文。德国专家很豪爽很认真,翻译不在的时候,他总是用手比比划划,指导我们启动这个设备、关闭那个手轮。当时正值安装调试与生产相互交接磨合的阶段,我和同事们虽然已经开始上手使用设备,但涉及到部分难度较高的操作,我们的脑海仍如云雾缭绕,虽然厂家的技术人员在旁指导,但理论方法总是听得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恰如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看着厂家的技术人员操作起来行云流水,手指轻轻挥动,便让设备在他们手下启动自如,砂子按时来回周转,准确按时发送到位。而当我们自己操作时,则手忙脚乱毫无章法,甚至遗漏操作步骤。“真是眼高手低,眼睛看懂了,但手上总是慢半拍,连入行的门道都没进。”我们不禁自嘲道。由于语言障碍和学习不得章法,我总是反复问陈翻译各种问题。鉴于我们总是“慢半拍”的学习速度,对方技术人员多次和公司交涉换一批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来学习操作设备,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依然没有放松学习,“在岗一天就要负责到底,无论以后是谁来操作自己都必须学会”。或许是被我的决心和真诚打动了,在之后的工作中,对方技术人员指导我们更上心了,有时候怕我没领会,还会用笔画到纸上细心标记。那段时间大家基本上放弃了休息,全天蹲守在厂里学习钻研,努力探索用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掌握新生产线的操作方法。虽说砂处理这个岗位在热加工里面是个小工种,但我们这个班组操作的设备却属铸造板块里最多的。砂处理生产线里面又分打箱(把旧砂箱的砂体振碎)、十吨砂再生、二十吨砂再生、铬矿砂分离回收系统四大部分,除了落砂机、再生机、磁选机、发送罐……这些名目繁多的设备以外,还有纵横交错的气送发砂管路分布在地下、地面、高空,范围包括铸造各个一线班组的场地。老铸工们戏称我们砂处理班组是“后勤保障部”,我们不仅要把砂子这些“弹药”制造好再运送到一线,还要再去制芯造型浇注产品。活虽繁杂,但每一项工作任务都不得小觑。当时主管设备工作的负责人到现场进行指导,他讲过的一番话我仍然记忆犹新:“我们现在上的大部分生产设备都比较先进,这当然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实力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操作工的技能素质和设备的维护保养水平,才是设备能否发挥出最大效能的根本保证。”负责人的话如醍醐灌顶。我打消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从设备的结构特性和原理入手,一点点尝试、一项项学习,扑下身子力求做到“嘴勤腿勤手勤”,多看、多问、多跑、多记,不怕出丑,不怕人家说自己笨,没彻底搞明白的问题就一次一次请教对方技术人员,直到完全领悟为止。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终于从现场“迷宫”里走出来了,对于设备和线路的各项理论知识烂熟于心,大部分的设备也都能有序的开起来,而且能独立完成各项保障维护措施。这些“小成就”让我对更深一步的学习和掌握复杂流程的操作要领有了更大的信心。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学习实践,我和同事们都有了很大进步。最令我欣慰的是,我操作铬矿砂回收系统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好的一次是仅七天就回收了七吨铬矿砂并且都顺利转运到了铬矿砂库备用,班长对我很认可,说我是“专家”级的操作工了。刚来新区的那一年,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一点也不得枯燥乏味,关键是我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那段难忘的时光中,我全力工作,身边的同事和领导们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厂家来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脾气秉性各异,但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我一直想念着他们。时光飞逝,十年后的这个时节,兰石早已旧貌换新颜,漫步在厂区宽阔的马路上,看着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大厂房,听着车间生机勃勃的生产“交响乐”,心情格外爽朗。期盼在未来的十年中,我们热爱的兰石变得更美好更美丽!
编辑丨杨琪琪
审核丨吕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