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熟海关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副主任、三级主办 杨厚镇
至正七年(1347),78岁高龄的黄公望对富春江两岸风景流连忘返、如痴如醉,时常携带画本墨笔,对景写生,积累画稿,“经营七年而成”《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近日,《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排队1小时后到《剩山图》真迹前,我承认被震撼了,脚步仿佛凝滞了。也许是知道,眼前的这画卷穿越百年而来,辗转无数人之手才出现在这里,也许是扑面而来秀润淡雅的风貌和氤氲灵秀之气,让我足下生根,凝眸百年苍翠,不敢放过丝毫。
六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这幅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墨色山水的巅峰之笔?我们重读黄公望的一生,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呢?
黄公望出生于江苏常熟,原名陆坚,父母早亡,后被过继给黄翁为子。黄翁年过九十,膝下无子,望子已久,不觉感叹“黄公望子久矣”,于是就给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常熟黄公望纪念馆
少年天才,从小读遍四书五经,黄公望当然也想金榜题名,他心怀大志,想施展胸中抱负。他虽然出生在南宋,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却已经是元朝了,元朝初期,废除了科举考试。他到了45岁,才当了一名书吏,不久却因上司贪污舞弊被抓,黄公望也被牵连入狱。出狱后,年过半百的黄公望开始磨炼画技,他在纸张上出发了,每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盯着对面的山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眼都不眨。古稀之年的黄公望,游历富春,见江面如练、渔歌唱晚,他跟师弟无用说:“我不走了,我留下来画画。” 因此,画《富春山居图》之时,黄公望虽已身处晚年,但无论是心态还是技艺,却正处于巅峰期。
富阳黄公望隐居处
幼年丧父、中年入狱,满腹才华只能为吏,50岁从头再来也不晚,从“少有大志”到“仕途多桀”,从“漂泊浪迹”到“大器晚成”,辗转得失,在人生的最低谷,靠着坚韧和不屈的意志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用绘画达成了与生活的和解,在晚年攀上了艺术的顶峰,实现了逆风翻盘。
久居江南,山水看多了,胸中自有丘壑。《富春山居图》中的山、水、树、屋,都是由黄公望从江南山水中攫取的精华组合而成,画的是数载光阴,也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富春江,浙江省中部河流,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黄公望晚年在富阳住下,时常穿芒鞋携竹杖,戴竹笠外出,富春江边看山看水,举目四望,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尽收眼底,景致奇美!每见佳景,席地而坐,尤其观察江河口水流湍急、惊涛拍岸的景象,“坐对飞流意不惊”,时常看得入神,风雨无阻,如痴如醉。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部分
富春江景
《富春山居图》中也能看到常熟虞山的影子。黄公望长期居住在虞山北麓,与自然美景日日接近,叠峰山峦蜿蜒宛转,林木葱翠泉水叮咚,云卷云舒四季变换,这样的生活环境也加深了黄公望的艺术熏陶和未来格局的形成。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部分
常熟虞山
严子陵钓台就位于富春江畔,代表着读书人的气节和操守。严子陵,谁也?原名严光,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光武即位后,他改姓换名避而不见,回到富春江寄情山水,饮食烟霞,与红尘两两相忘。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严子陵钓台
“一江春水浮光绿,千里归舟载客星。”这是黄公望的诗句,他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富春江,愿追随“客星”严光归隐江湖、乘兴诗画的美好理想。一江春水,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潮升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这份平和自在、从容洒脱,岂是名利官场可以获取的?黄公望开始学着彻底放下对于功名的执拗,徜徉于山水之间,享受自由之趣。他画画,而仅仅只是因为喜欢,没想过靠画换得多少钱,也没想过靠画获得多少名。在《富春山居图》完成之时,大手一挥就送给了师弟无用,连无用都知道那张画的价值,黄公望不可能不知道,但他毫无留恋,名利于他,真的成了身外之物。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放弃对世俗名利的追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后半生,并将创作延续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重读黄公望,再看《富春山居图》,一不小心就会走入画家的悲欢离合,邂逅山水与美感的重逢,现实与梦境的交叠,在黄公望的精神世界中或许我们能发现“情绪出口”,找到“解压良方”。
高清长卷 一览胜景
(文中图片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