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脑膜炎奈瑟菌,这样专有名词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说流脑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没错,就是那种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而流脑就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引起的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下面小花就来继续为大家进行科普。
什么是脑膜炎奈瑟菌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单个菌体呈肾形,因呈凹面相对成双或四联排列,所以也称“脑膜炎双球菌”。其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有菌毛。为奈瑟菌属,而奈瑟菌属中仅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人类致病。
NM于1884年首先被Marchiafara和Celli发现,并于1887年被Meichselbaum首次分离,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主要病原菌,因主要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而得名。仅感染人类,并无寄生的动物。
脑膜炎奈瑟菌有哪几种类型
脑膜炎奈瑟菌根据菌体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差异,可分为A、B、C、D、X、Y、Z、29E、W135、H、I、K、L等13个血清群,其中主要感染类型是A、B、C、Y及W135血清群,而A群脑膜炎奈瑟菌可以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且病死率也较其他血清群高。
什么是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被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乙类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瘀点,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病死率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存活者中有10%-20%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流脑”的流行情况
该病遍布全球,在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常在冬春季节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增多。
目前中国以A、C群流脑菌株为主要优势菌群。流脑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50%以上),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但从2000年起,发现发病有向大年龄组移位的趋势。
感染途径及易感人群
脑膜炎奈瑟菌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传染源是患者和携带者,主要通过口水或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小花特别提示:脑膜炎奈瑟菌可以寄生在正常人的鼻、咽部,因此,与流脑患者相比,脑膜炎奈瑟菌携带者才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儿童发病率较高,尤其是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其中婴幼儿3月龄开始,流脑发病数量明显增加。
脑膜炎奈瑟菌的感染症状
流脑初期常见症状为发烧、头痛、流涕、乏力等,在几个小时或1-2天后,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等部位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其临床表现包括重度休克、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肌痛、四肢血管的血栓形成、谵妄以及导致在24小时内死亡的昏迷。它还会引起脑膜炎球菌血症,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伴随恶寒、发热、呕吐、皮肤出血性瘀斑等症状。
婴幼儿患者病情一般比较凶险,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搐。由于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往往不被重视,延误了治疗,因此为了做出诊断,需要对该病保持高度怀疑并仔细寻找疾病线索。
脑膜炎奈瑟菌的预防
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1年版)》,适龄儿童在6月、9月龄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3岁、6岁加强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均为免费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途径:皮下注射。
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出生的适龄儿童,如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未完成规定剂次,根据补种时的年龄选择流脑疫苗的种类:
目前有多种,分别是AC结合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ACYW135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家长可以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选择为孩子接种,不同产品接种起始月龄及接种剂次见疫苗说明书。
除了疫苗接种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他卫生措施同样重要,包括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出现症状时,应及时规范就医;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避免出现严重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