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句堪称骨灰级讽刺的话:用一麻袋的钱去上了一个大学,换了一麻袋的书,毕业以后用一麻袋的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文摘   2024-11-24 18:32   四川  

 

近段时间,年轻人的社交媒体一片愁云惨淡。
一位00年的本科毕业的博主,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毅然入职了一个家政机构,成为月入八千的上门小时工
留学归来的海外博士,回国后直接入职了星巴克,每天给客户手摇咖啡,消毒水把皮肤烫的一片一片蜕皮。

2024年,全国的高校又向市场输入了1179万大学生,而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市场只有那么大,需求也只有那么多,这些大学生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禁在心中发问: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
无法融入的社会

前段时间听到了几句堪称骨灰级讽刺的话:

“用了一麻袋的钱去上了一个大学,换了一麻袋的书,毕业以后用一麻袋的书去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这无疑是对教育现状的深刻讽刺,大部分人在教育上的投入似乎得不到足够回报。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业环境就像必经之路上的一滩泥沼,绕也绕不开,明知会深陷进去,可却不能不抬腿迈入。

19年之前,只要你来自岗位所需要的专业,面试时还可以再谈增薪;
外包的岗位很难找到真正的技术人才,一个有能力的人只接外包就可以赚钱到手软。
但现在呢?双休成了奢侈,月休四天变成常态,有些公司甚至不签劳动合同,不交五险一金,实习期设置为国家最低标准,整整六个月。
更有甚者,把不加班当做公司福利,为了省钱合并两三个岗位,把事情全交给一个人去做。
根据一个博主的调查研究,高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是55%,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都还没有工作。

那么这些人现在都在干什么呢?
考公考编的人占比最高,为35%左右,别看它占比人数最高,可实际能上岸的只有1%-5%左右,剩下的人都是去陪跑的。
体制内的工作虽然稳定,但真正能考上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家里没有关系或者自己没有能力,那基本上一辈子也就看到头了。
占比第二,为25%左右,是待业在家的人群,这群人靠父母养活,没有收入来源,或者暂时没有收入来源。

占比20%左右的是自己创业或自由职业的人群,这是一条风雨中走独木桥的路,目前的风口项目已经被人抢占,新赛道很难开辟,每走一步都是险之又险。
剩下的人群选择了进一步提升学历,升本、升硕、升博,但是我们提升学历的脚步永远比不上学历贬值的脚步,
很久之前大学生就成了“不值钱”的存在,现在硕士生很快也要步上这个后尘。
教育的本质
提到如今的教育,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国人苦哈哈的一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似乎没有一个阶段不重要,不是在打基础的路上,就是在高考预备役的路上。
前段时间有一个事情爆火网络,引人深思:

一位妈妈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时日无多。她的儿子马上就要进行高考,如果再不赶回来,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
这位妈妈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儿子自己得了癌症,其中字字泣血,字里行间全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拳拳护佑之心。
儿子听闻后,立刻赶回家,陪伴在了母亲的身边。
可这个时候,网友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这位母亲不能等到高考之后在对儿子坦白这件事呢?
看多了“隐瞒爷爷去世,孙子高考完痛哭”这类事件,我们似乎已经忘了,高考和自己的亲人相比,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反应过来后,很多网友对自己的冷漠而感到心惊。

比起生自己、养自己的妈妈,高考只是一个人生小小的分水岭,甚至可以明年再来一次,
难道我们就能够指责这位母亲,指责那个将要失去妈妈的孩子吗?
叶芝说:“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

目前的教育,很显然已经颠倒黑白,将“应试”作为了主要目的。

有人说:“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是清澈的愚蠢的?为什么现在他们还像小孩子一样?

因为人生的前十几年,没人告诉他们出了社会要做什么,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翻过高考这座大山。
大学后,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要将以前没吃过、没玩过的统统玩个遍。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何能一步迈过学校和社会的天堑,立刻转变成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呢?
真正的需求
女作家三毛曾经在作文中写到,想做一个拾破烂的人,这样就可以游走于大街小巷,自由自在就像天上的小鸟。

可老师看过这篇作文,却把她痛批一顿,说:“要做拾破烂的人,还不如不上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最有灵气、行动力最强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其实正是我们13岁到18岁之间,初知世事,但又知道的不透彻,满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现在,我们已经被磨平棱角,变成圆滑的成年人。
在最有灵气的时候,我们接受了最严肃和现实的教育,很多人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者不敢知道,自己真正想去做什么。
否则家长就会和三毛的老师一样,对我们说:“早知道你要去当个小贩/咖啡师/保姆,那还不如不上这个大学!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潜能的发挥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我们的自我实现
人们对于高层次需求动机的追求,其实就是在不断追求更好的发展。

为什么说个体最高的精神需求是自我实现
因为只有你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程度,在过着令自己满意的生活,就可以说达到了自我实现,而不是去在意他人的评判和目光。
所以,年轻人们,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挣开教育的枷锁,离开他人的目光吧。
去学自己用得上的技术,而不是看起来光鲜亮丽却赚不到几个钱的写字楼工作;
去慢慢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生活打磨掉属于自己独特的棱角。
现实或许是极其残酷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大环境挤压。
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之道,无论是大富大贵,还是一穷二百,都是自己的生活。
-The End -
作者-专序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猫里奥心理

这两种性格爸爸,会让孩子自卑到骨子里,长大后也难以摆脱

到底是奶奶亲,还是姥姥亲?科学的排序现实又扎心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年轻人不结婚,而是70后父母开始认同

孩子常把这5句话挂在嘴边,是在向你“求助”,别不当回事

兄弟姐妹中,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几?90%家庭都一样

这5句话,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了

孩子经常说这四句话,长大后可能会很“命苦”,绝不是咒孩子

孩子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家长随意把三个隐私往外说

宝子,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哦!以免错过推送消息❤!
我是谷雨妈妈,期待你的关注~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谷雨妈妈
hi,我是谷雨,211硕士,非典型宝妈一枚,多年亲子育儿经验,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式,助力万千宝爸宝妈一起自我成长,做孩子称职又聪明的好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