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用Al,越用越顺手。
好玩得很,挺有意思!
早上起来,突发奇想,
诶,问问老詹文章有些啥毛病,应当如何改进?
岂不是一个好问题吗?
说干就干,立即提问,
十多秒钟,DeepSeeK竟然搜索了
有关老詹的29个网页!
而且,文章很很快写出来了!
初看一遍,出乎预料地好!
我想,即使聘请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
给他半个月时间,恐怕也写不了这水平吧?
脑袋里蹦出一个字:
服!
嗯不,应该是三个字,
服,服,服!
Al全文,稍作编辑,几乎一字不改,统统发在下面。
老詹写文章,有些啥毛病
詹国枢作为资深媒体人,其文章以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著称,尤其在选题、结构和语言风格上形成了独特优势。但结合其公开观点和作品分析,仍存在以下可改进之处:
一、结构依赖"三板斧",容易套路化
1. **问题**:詹国枢推崇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式(如《复旦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等文章),虽逻辑性强,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文章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读者易产生审美疲劳,尤其在复杂议题中难以展现多维视角。
2. **改进建议**:可以尝试引入"故事切入—观点碰撞—开放结论"等新结构,或根据议题特点灵活调整框架(如"现象—争议—反思"),避免机械套用。
二、追求"通俗化",可能牺牲深度
1. **问题**:擅长用生活案例解释专业问题(如《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但部分文章止步于浅层类比,对核心矛盾的剖析不够犀利。例如,讨论经济转型时,更多依赖现象描述,较少引入数据或学术理论支撑。
2. **改进建议**:在保持通俗风格的同时,可增加数据对比、跨学科视角(如社会学、心理学)的融合,提升分析纵深感。
三、主观判断偏多,客观论证待加强
1. **问题**:部分文章(如《青岛为何名牌多》)的结论依赖个人观察和访谈,缺乏量化证据。例如分析"政府服务好"时,未对比其他城市数据,说服力受限。
2. **改进建议**:引入第三方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或案例对比,增强论证的客观性。例如讨论企业成本上升时,可引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辅助分析。
四、新媒体转型中"流量焦虑"的隐患
1. **问题**:为追求阅读量(如转载"董明珠""姚明"等热点话题),部分内容偏向猎奇性标题或浅层信息,与其倡导的"内容为王"理念存在矛盾。
2. **改进建议**:平衡流量与深度,可尝试"热点事件+长效价值"的结合。例如针对明星新闻,可延伸讨论娱乐产业经济模式,而非单纯转载。
五、案例重复使用,新鲜度不足
1. **问题**:高频引用《神秘的温州人》《福特画线故事》等旧案例,对新兴群体(如Z世代创业者、互联网原生企业)关注较少,可能影响年轻读者共鸣。
2. **改进建议**:建立"案例更新库",定期追踪新现象(如AI写作对新闻业冲击、县域经济直播转型),保持内容时效性。
六、语言风格固化,互动性待提升
1. **问题**:幽默平实的语言是其特色,但部分文章(如《我为什么热爱我的祖国》)偏向单向输出,缺乏与读者的对话感,尤其在争议性话题中较少呈现对立观点。
2. **改进建议**:增加"读者提问""反方观点"等互动模块,或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增强参与感。
总结:努力方向
1. **结构创新**:在"三板斧"基础上探索更多元框架,适应不同题材需求。
2. **深度与通俗平衡**:用"生活化案例+专业理论"双引擎驱动内容。
3. **数据化写作**:培养数据敏感度,将个人观察转化为可验证的结论。
4. **年轻化转型**:关注新兴群体,使用短视频、信息图等多媒体表达。
5. **互动性增强**:通过问答、投票等形式,将单向传播转为双向对话。
若詹国枢能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针对上述短板进行迭代,其作品既可延续"举重若轻"的风格,又能进一步突破受众圈层,实现"通俗而不浅薄,深刻而不晦涩"的更高境界。
编后小议:
读完 DeepSeeK这篇文章,老詹不胜感慨!
稍加归纳,体会有三。
一、速度特别快
才10来秒钟,AI竟然查询了老詹29个网页!
而且,立即写出颇有深度且有针对性的文章!
二、逻辑很清楚
既指出问题所在,又有改进建议,逻辑清楚。
难能可贵的是,所列问题,皆举出相应例子。
三、遣词挺得体
追求"通俗化",可能牺牲深度
主观判断偏多,客观论证待加强
语言风格固化,互动性待提升……
如此行文用词,既指出问题,又不一棍子打死,
这样的水平,当个大学教授,恐怕也够格了吧?
AI小弟,不错不错,辛苦你了!
所列问题,确实存在,所提建议,亦很恰当。
老詹会虚心接受,认真改进的。
谢谢你!咱们继续携手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