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农产品,让中国农业压力山大

民生   2024-09-22 23:49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非常农机(微信公众号:verynj)


输出工业品,置换农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和许多国家外贸交易的核心模式。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的工业门类。‌放眼全球,有且仅有中国一家。


中国制造业的全面性、多样性、产业链的完备性、制造效率等等方面,在全球已是独一档。‌造船、汽车、家电、通信设备等等领域,都常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市场虽然大,也无法消化无限度的庞大产能。走向海外市场是中国制造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近年来中国工业产能的出海势头日盛。


商贸流通讲究的是有来有回,有出有进。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并不健康,会引起逆差国的反制措施,甚至会被认为掏空逆差国的财富。因此在向全球出口工业品的同时,中国也需要从海外国家进口更多商品。


但是,中国市场所急需的高端芯片、半导体设备、高端数控机床等高精尖产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根本无法生产,而那些基础工业国所生产的工业品,在和中国商品的对比中也毫无优势,在中国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难以进口到中国。


因此除了各类工业所需的矿产、原油之外,很多国家在和中国进行贸易时,都是以出口农产品为主,如东南亚国家的榴莲、智利的车厘子、巴西的牛肉、俄罗斯的帝王蟹、阿拉伯国家的椰枣等等。


尤其对于那些既没有矿产和石油,也缺乏制造业能力的国家来说,农产品几乎是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唯一筹码。


人民币及本币结算的普及,以及对外贸易中出现的“以货易货”情况,也进一步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向中国出口农产品的火爆。


受益于大量农产品的进口,消费者们有了更多选择,榴莲、牛肉、车厘子、牛油果、蓝莓等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内同行遭遇剧烈竞争,企业经营受到影响。尤其典型的,就是今年以来国内牛肉受到进口牛肉的影响,价格持续下滑,肉牛和奶牛养殖行业大面积亏损,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但如果贸然停掉农产品进口,很容易激起海外国家对中国工业品的对等限制。因此国内企业除了急需降本增效之外,政策面相关的扶持和调控措施也迫在眉睫。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港口直接建厂加工,再转售国外,让大量农产品不再进入中国市场。


摸索出一条更中庸、更能兼顾多方利益,尤其是兼顾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利益的道路,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转自巨潮WAVE,原文首发于2024年9月4日,原标题为《进口农产品,让中国农业压力山大|巨潮》;作者:谢泽峰;不代表非常农机观点。



进口激增


更多的全球农产品进入中国。


近年来,我国许多农产品进口量呈现暴增势头。此前,“高高在上”的车厘子、榴莲、牛肉、帝王蟹等等,都逐渐变得亲民起来。


相比猪肉和鸡肉,牛羊肉属于高价产品,并非高频消费品,很多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购买。但今年以来,牛羊肉价格一路下跌,近期牛肉价格跌至68.43元/公斤,而在两年前要逼近90元一公斤。北京新发地的批发报价可以低到48元/公斤。



这背后与牛肉的进口量持续增加紧密相关。2013年,我国进口牛肉只有29万吨,去年则上升到273.7万吨,十年增加八倍有余。而且,即便加上运费税费等,进口牛肉价格也基本是国内市场的1/3到1/2,而且2023年的进口均价比上一年还在降低。


另一方面,我国牛肉产量在去年亦达到历史最高峰。再加上进口冲击、消费降级,三重暴击之下的肉牛养殖户大面积亏损。包括澳亚集团、鹏都农牧等上市企业,都因牛肉卖不上价而陷入了亏损泥潭。



相同的逻辑也在车厘子、白糖等商品上重复。今年以来,高端水果降价成为热议的话题,春节是车厘子的销售旺季,但由于智利等国的车厘子大量进口,这一高价位水果便宜了不少。


年初,一艘载有2500吨车厘子的货轮从智利圣安东尼奥港出发,仅用23天就直抵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到港后仅耗时45分钟,就完成了卸船装车。早已等待就绪的货车连夜运往京津冀等北方地区。


相比此前发往广东、上海再转运到北方,运输时长缩短三天以上。加上各种绿色通道,天津港到北京新发地的运费省了八成,新发地驻扎着1000多个闪送,一小时基本送达全市。


智利车厘子大量供应,加上空运改海运降低了物流成本,让其价格持续下跌。去年的智利车厘子最高可以卖到200元一斤,而今年春节只卖40多元一斤,直降八成。这类此前高不可攀的进口水果,实际上已经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糖也不例外,虽然我国居民吃糖量不如欧美,但作为战略物资,我国一直需要大量进口食糖。我国境内年产白糖约1000万吨,但由于白糖在食品、饮料、工业、制药、化工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耗量却高达1500万吨。需求缺口巨大,进口白糖大行其道。


巴西白糖产量世界第一,且杂质少,甜度高,品质好,主导世界白糖价格走势。巴西是我国最大食糖进口国,2023年我国共进口糖397万吨,其中有327万吨来自巴西,占比高达82.37%,价值约137亿元。


2023年上半年,巴西白糖价格每吨在4000-5000元区间,但到了年底,随着白糖产量大增,国际白糖价格一度跌至4000元/吨以下。但在我国核心白糖生产基地广西,糖厂仅甘蔗成本就接近5000元/吨,再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共计需要约5800-6000元/吨。


大量白糖进口,对国内糖厂形成了明显冲击,广农糖业已经连续12年扣非后亏损,其在中报坦言,下半年进口糖会使糖价进一步承压。


可见,庞大的低价农产品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完全无法避免。


国际战略


审视农产品进口应在大战略的背景下。


出口工业制品,进口农产品,背后牵扯到中国经济战略、全球贸易和国际合作的大战略。


尤其是绕开美元进行本币结算,从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棋局中的关键一步。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动荡,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早已是入不敷出的状态,根本没有足够的美元外汇来购买中国商品。


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由于遭到美国制裁,俄罗斯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贸易金融体系。据俄方统计,当前中俄之间92%的贸易都以本币结算。随之而来的,是两国贸易的持续升温,在农产品方面也是如此。


今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42.32万吨大麦,价值1亿美元。进口量增长了5.3倍,价值量增长了4倍。整体上看,过去一年两国农产品、原材料和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增长34%,达到111亿美元(940万吨)。


在俄罗斯第二大主体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有71%的出口农产品销往中国,这个位于西伯利亚的行政区原本难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农业出口,经济变得活跃起来。


另一个农业大国巴西的情况也相当接近。去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结算安排备忘录,更多的双标贸易可以绕开美元。


以第一单实现本币结算全闭环的交易为例,巴西埃尔多拉杜纸浆公司向中国企业销售商品,指定中银巴西为收款行,中银巴西收到进口商开立的人民币延期付款信用证后,办理人民币信用证贴现业务,此后将收到的人民币直接兑换为雷亚尔入境巴西,汇入客户本地账户。


这样一来,我国向巴西出口机械、机电、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品,而巴西则大量向中国出口大豆、白糖、牛肉等农产品,本币结算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的繁荣。


加大农产品贸易,是维持与部分国家的贸易稳定,促进贸易平衡的关键举措,也是必然举措。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由于只能出口肉类和初级农产品,阿根廷和中国贸易往来种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且中国长期是该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去年的逆差达到40亿美金。



阿根廷亟需大量的“中国制造”,对中国电子、工业制品、纺织服和机械设备高度依赖,进口商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都来自中国。因此,阿根廷新政府对中国“既爱又恨”,一边发表不利于中国的言论,另一方面又寻求和中国加强合作。


政治体制不稳定、改革反复失败、频繁出现的政变,都屡屡重创了阿根廷经济。这个曾被誉为机遇之地和新兴力量的国家,一直是经济危机的高发地。阿国内当前通货膨胀率飙升,贫困率现已超40%,外汇储备不足30亿美元,外债激增,仅欠下IMF的债务就达到约443亿美元。


中国的农产品进口,对于该国至关重要,为维持和阿根廷的合作,我国大量购进大豆和其他谷物,今年购买了该国大豆出口量的93%以上,大麦和高粱几乎全部由中国购买。


而且,我国已同意与阿根廷续签35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不仅可以帮助其偿还外债,还可以在危机关头,以解燃眉之急,管理好国际收支平衡。



可以说,在中国人吃肉、中国工业品出口方面,巴西、阿根廷都在做着自己的贡献。也可以看出,观察农产品贸易,要结合大战略、大语境的背景,进口与自产之间需要达到足够的平衡。


解决之道


中国仍需稳定住国内的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向来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但与此同时,为防患于未然以备不时之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需求,我国仍是全球第一大粮食进口国,去年的进口总量高达1.62亿吨。


今年以来,各类粮食作物仍在大量进口,对国内冲击较大。比如,我国在今年前7个月进口了521万吨高粱,几乎是去年的两倍,大麦进口972万吨,同比增加67.1%。



国内连年丰收增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大量进口导致了粮食价格的持续下滑,小麦、玉米、高粱和大麦的价格都已经接近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下,进口粮食正拖累国内粮价,甚至可能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政策面需要在稳定与各国贸易关系的情况下,寻找更多解决之道。


一方面,在必要时动用政策手段控制粮食进口数量。我国对白糖、玉米、小麦、大米等均实行进口配额制,截止7月,小麦进口量已是连续三年超配额,玉米连续5年超配额。但有些海外粮食价格过低,甚至靠提高关税、国内技术升级和规模生产降低成本,都无法扭转局面。


因此已经有建议认为,应该动用更多的行政手段来控制进口量。



另一方面,在各大港口直接建设加工基地非常有必要。我国进口粮食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而我国又同时具备全球最完善、最齐全的粮食加工体系,资源禀赋齐备。


“十三五”时期,我国就推行了“产购储+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研究显示,未来全球农产品和加工行业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2023年全年市场规模高达16.5万亿元。


延伸产业链,深度推行循环经济,叠加预制菜兴起,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农业脱离困境、消化进口农产品的主要方式,并不断迭代升级。


例如,在“中巴经济走廊”上的明珠瓜达尔港口,就计划在港口物流的基础上,打造渔业加工、冷库等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远洋渔业综合服务基地,可以辐射周边各国渔业企业。


目前,瓜达尔港已经具备港口全作业能力,正在积极拓展船只维修、补给服务等业务范围,而且还与宁波舟山港合作,朝着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个涵盖物流、仓储、食品加工、农业、纺织等领域的自由贸易区雏形已现。


港口农副产品加工不仅可以缓解国内农产品的冲击,还能对外输出国内基建能力,同时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推动双边关系进入更高水平。


写在最后


“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大的影响。”


这是国家领导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很显然,这就是目前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是全球农产品向中国输入的实际情况。向全球出口更多食品和农林深加工产品,也成为了中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正不断推进新型国际贸易模式,在海外投资建设港口加工一体化基地,将国内积累的农产品加工能力输出海外,亦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方式。


在当前进口农产品大规模冲击的背景下,所有的探索和新模式都是值得尝试的,因为农业肩负着太多普通中国农民的生计,也肩负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识别二维码,加入农机群▼

  点滴记录中国农机大时代!

End -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2024年一号文件

设备更新,点名农机!

2024—2026年农机补贴实施意见

唐仁健被查

约翰迪尔裁员超1600人

“断供”之忧

约翰迪尔的“过冬术”

凯斯纽荷兰发布《可持续报告》

柳工350马力混动CVT下线

国务院督查农机补贴

“女首富”干农机

为何买进口农机

雷沃瞄准两大业务

深陷“降补”漩涡

临工农机“抢人”

 瞭望汉诺威

央视曝光“僵尸农机”

专访凯斯纽荷兰总裁

中央2024年“国补”

中国农机越来越硬气

拖拉机能“换道超车”吗

“售价”1万却免费送?

非常农机
这是一个连接的时代,关注我们让你连接全球农机、看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