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一作!华南师范大学“国家杰青”团队在顶级期刊(IF5y=18.6)发表研究成果
学术
2025-02-06 00:00
英国
2025年1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综合性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李胜教授团队题为“Inter-organelle communication dynamically orchestrates juvenile hormone biosynthesis and female reproduction”(细胞器间通讯动态调控保幼激素生物合成以及雌性生殖)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细胞器互作的角度系统地揭示了昆虫激素合成的分子细胞学机制。李胜教授团队长期聚焦于激素和营养调控昆虫发育的分子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引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点击阅读该团队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保幼激素(JH),一种由昆虫咽侧体产生的倍半萜类激素,在调控变态发育和生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大多数昆虫而言,JH作为促性腺激素促进雌性成虫的生殖,因此,研究其合成机制对理解昆虫生殖调控至关重要。基于之前的研究发现胰岛素和营养信号(IIS-TORC1)能通过诱导JH的合成来促进雌性成虫的生殖,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在这项研究中,李胜教授团队利用转录组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方法,深入探讨了这一过程。研究表明,在咽侧体细胞中,ILPs和AST神经肽分别激活IIS-TORC1信号和AST信号,两者通过调节内质网RyR受体介导的钙离子释放相互拮抗。随后,钙离子通过磷酸化钙调激酶CaMKII激活CREB-CBP途径,从而在转录和表观遗传水平上调控JH合成关键基因,并提高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的活性,最终促进JH的合成。此外,线粒体活性与细胞核转录活性之间存在交互调节,形成正反馈回路。这种复杂的细胞器间信号交流网络,驱动了雌性生殖周期中的JH合成及其水平的变化,实现了对生殖过程的精确调控。总之,本研究阐明了细胞器间的互动如何在昆虫咽侧体细胞中动态调控JH的合成。这些成果不仅为害虫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高等动物激素合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英才朱仕明、刘方方以及已毕业硕士研究生陈晓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胜教授为该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还得到了多位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