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昆仑山的秘密

文摘   2024-12-28 20:46   北京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京(2022)0000031)



我只讲你不知道的。


有文字记载以来,任何一种追根溯源,毫无例外指向一个地方——昆仑。从古至今,历代修仙问道、天子帝王、文人骚客,曾经都试图寻找昆仑,但都无功而返。昆仑就像一个永远不能解的谜,万古不得真相。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古人曾如此傲娇的诉说着昆仑情怀。五千年来后人都视昆仑为龙脉之源、万山之祖,凡及宇殿天都、神话传说,根由缘来无不关联到昆仑。考古范围从中国到古埃及,到非洲,甚至漂洋过海到欧洲,各依一个论据指出大昆仑是这座山脉,或是那座山脉。


找啊找啊,找了几千年,“昆仑”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受众之多,就具体事物而言再无之一。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谜团——“道”,这个就更难了,经历无数圣人,设计不同仪轨教理,仍然还是个谜,尘世只落得个阴阳二气、恒道大道......。


昆仑山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真是困惑了古往今来的无数过客。屈原都要仰天长问:“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现世,有的证据支持新疆的喀喇昆仑;有的证据支持昆仑山是今天的祁连山等;有的证据论证昆仑根本不在中国,而是非洲、欧洲等地;莫衷一是,于是有的群体干脆否定昆仑不存在,是虚构的神话;反之又干脆肯定昆仑不在地球,而在四维空间。


人,凡事只有在肯定和否定之间,依附一个理由或逻辑,做了绝对选择,才会在这件事情上解脱,但不代表得到了真相。对昆仑的认识如此,对道的了知如此,人生观、世界观如此,做人做事如此,整个芸芸生者无不如此。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广义的昆仑不在地球上,根据各典籍的描述,昆仑太大,地球根本装不下昆仑;其次是昆仑跟地球一定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任何一种追溯源头,逃不出昆仑。对昆仑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积攒成山,每一种成果都做到了证据收集、推理论证,完美。我时常惊叹于我们人类竟然可以将任何一种“谬论”尚或“真理”证明得令人无法反驳。




地球上的昆仑山,根据证据支撑的有好多个。其本质是先有“昆仑”这个名字之后,但是又不知道他在哪里,于是前人和后人,看看这里觉得像,就说这个就是昆仑山,看看哪里又觉得像,就说昆仑山是这个。类似情况有“蓬莱”“香格里拉”等地。现世好多专家的研究就更繁乱了,还不及民间一个昆仑侠女。


秦始皇自命皇帝后,派人到处去寻昆仑,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墓里有些线索,得等考古之后。我们熟悉的是派徐福寻找蓬莱等仙境求长生不老药,结果徐福跑到日本,一去不返。后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寻找昆仑山。据史记记载张骞溯黄河源,找到一座玉田附近的山。回来和武帝一对书上的相关信息,说这就是“昆仑山”。就这样,地理上昆仑山首次被后世命名。


昆仑的记载,主要是《山海经》《水注经》《禹贡》《淮南子》等种种古藉。如果通过这些古籍寻真相,是不可能的,因为“书”早已是不得已之“器”。后世很多文化的诠释,总以古书给出的答案说明某种正确,引经据典以令人无法质疑,已成现象。事实上,只能通过“书”的蛛丝马迹导引、探索、求真。以人观书,人书具迷;以书观妙,嗔痴遁形。


“昆”和“祁”都有指天之义,尤其这个“昆”就是“苍穹”状,这涉及到银河系总设计的问题,说开了复杂。“穹”就是圆形,昆处于上部圆,昆又可以是圆的总称,书就传述了不同的名字:昆仑丘、玉山、昆仑虚、昆仑墟等。古书传述昆仑山分三层,下层樊桐、中层玄圃,最上层叫层城,这个说的是非地球上的昆仑;又有传述昆仑是天梯或叫天柱,连接天的,这个说的是地球上的昆仑。



神秘遥远的昆仑,众说纷纭的原因是都是“绝地通天”后路听途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颛顼系的绝地通天,以及那场印刻在人类共同记忆里的大洪水。尽管如此后世还是有人到达过,《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到过。从历史文献来看是真实的。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列子在《列子·周穆王》中讲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先王所谓悬圃。”列子是一个修仙高人,说的话可信度极高,他描述的宇宙里的蓬莱这些地方都是亲自到过的。庄子佐证,逍遥游里记录了列子御风飞行十天半月,甚至更久。



周穆王为什么能去到昆仑?颛顼绝地通天后,神权被官方彻底垄断,在权利更替的岁月里,通天的“地图”都被当权者控制。大禹之所以能治水,其中自有不为人所能理解的部分。大禹治水后铸了华夏至尊神器——九鼎,上面镌刻了官方天字第一号绝密文件“山海图”,也就是通往昆仑的地图。九鼎已经成为传说,不可能再现天日,因为他不是遗失,是消失,我们讲传国玉玺一文时,曾提到。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周氏取得天下后,九鼎归入周室。武王、昭王尚属建国、固国期,并没有精力去解密九鼎上的“山海图”。到穆王时才有了西行昆仑的机缘。除《穆天子传》外,《竹本记年》记载说,周穆王通过青鸟,即今天的敦煌,一直前行到了昆仑。


穆王要到昆仑,第一站得是昆仑天梯(地球上的昆仑),也就是后人描述的昆仑天柱。这个天柱类似于传送的电梯,不一定非得用实物思维理解,可以是基地的意思。昆仑山的死亡谷(1979年昆仑山事件后著称),现代科学仪器提供了这里磁场异常的事实依据。


周穆王从地球上的“昆仑天柱”,去到了昆仑玄圃,也就是西王母所在的世界。受到了王母的款待,王母教化穆王的过程中,重点说到颛顼系时期“绝地通天”是人类的第三次“礼崩乐坏”(非孔子指出的礼和乐),如今当如何如何.....。穆王告别,王母唱歌(诗)一首赠别:“元始无意画世间,山川江湖显自然;人天一别路途远,回眸已隔万重山。


通过这些传说(及更多神话)的简单梳理,可以进一步肯定:“昆仑不在地球上,昆仑与地球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那么,昆仑如果在星空之上,它到底又在哪里?


《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困惑在于把山海经的山山水水都理解成地球上的物质状态,把山海经里的水、海等名词理解成地球上的物理之水。在银河系,“水”是一种即物理非物理的不同形式存在的。地球上的多数名词,是昆仑先有样名,地球后有随名。


我们把山海经的这个描述从物理角度提炼成方位,西海在左,流沙在右,赤水在前,黑水在后,换算成定位词“东南西北”,那么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先看下图的样子,这是后人根据山海经描述勾勒的“山海”粗浅轮廓,我略调方向。



是不是像一个人头,也像一个正在孕育的子宫,他就是我们道教里“斗姆元君”的原型,简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她的星系形状就如同母亲子宫,这是太阳系的直接母星系,为北斗系群星的母亲,中天梵气斗母元君。护法国教,人人有责。


为什么要看这个图?因为这与太阳系宇宙模型(仅限于太阳系)有三分相似。太阳系、织女系、牛郎系、北斗系等星系,有着非常复杂、超级精密、即互动又独立、人类无法理解的立体运动。人类任何一种物理探索和非物理探索都走不出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里很小的一个角落,银河系属“大天系”则有更为复杂和精密的运行机制。我时常惊叹人类竟然没有一点迹象怀疑它是被设计的。


山海之西海,这里的“西“不能解成西边,山海经里的所有名词都不能以地球视角注解,如所有古籍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都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玄武室宿,也就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海在斗姆这个星空有“冥”的意思,冥为中天梵炁,西海主生,主生者即为地球上所理解的五行之木,故西海在东方。


流沙即地球上理解的“金属性”,故主西方。赤水,就是地球上理解的“火属性”,故主南方。黑水,就是“水属性”,故主北方。单从字面而言,除西海较难理解以外,后面三个的颜色都能完全对应五形。山海经所有的名词、数据都不能用地球物化的思维去理解。东南西北,青红白黑,四象二十八宿、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结合下图。




所以昆仑山是上至紫薇星系,下至太阳星系的总称,其中山海经所指昆仑为紫薇系下覆的运作区域不同的几个地方。


即然有了答案,如何证伪?靠设计飞船去考古是完全不可能的。人体和天体“一体”,设计完全一样的,出自同一加工厂。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身体来证明,也就是内证,方法论就是本号的“教你打坐系列”。凡是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五脏六腑和五行的关系。肝属木,对应东方青龙七宿;肺属金,对应西方白虎七宿;心属火,对应南方朱雀七宿;肾属水,对应北方玄武七宿,除了内证以外,就是可以直接通过“心”来链接,可用于养生。结合下图和前三图就得到立体认识。



北斗七星最易被内证,北斗星在人体就是任督上的七大要穴,印堂、百会、玉枕、夹脊、膻中、下丹田、会阴,把他们用线链接起来,在人体的侧面看过去就是北斗七星的样子。身、心、神极净极纯者,用心的力将其链接,把思绪延伸到天上的北斗,体感强烈者,就会和北斗共振。诸葛亮当初想向北斗七星借命未果,根本原因是术精道浅(“道浅”指悟道浅不是道行浅),不过又一次生死罢了。


讲到这里就顺便教你一个散步的最高境界——天女散花,北斗七步走。这源是道家用来修仙的,这里改造来养生亦或叫生活。怎么走呢?神合意,意合气,卸下所有力气,切忌用力,左脚拖行天枢位,右脚同理缓至天璇位,左脚至天玑、玉衡位,右脚至天权、开阳位,左脚踏到摇光位后,右脚也并到摇光位,接下来转体360°,左脚反过来再踏天枢、天玑、玉衡位,右脚踏天璇、天权、开阳位,左脚到摇光位,右脚也到摇光位,再转体360°,如此循环前行不断扩大走出来的地面七星与苍穹合。


的过程中双手与步伐、气息协调,自由合闭与分离。每走一个星位,就唱句歌(诗):一炁混沌灌我形。禹步相推登阳明。天回地转履六甲。蹑罡履斗齐九灵。亚指伏妖众邪惊。天神助我潜身去。一切祸殃总不侵。




通过上面的导引、探索、求真,简单总结。昆仑山,是以紫薇系为源头,以四象二十八宿、及诸星系为整体的名字。简单说就是在天上。山海经中的昆仑,在北极和北斗下面(可以叫它“昆仑星”,昆仑虚可叫1号,昆仑墟叫2号,昆仑丘叫3号,以此类推),也就是山海经指出的位置,旁边是轩辕系(轩辕丘)。


黄帝叫轩辕,不是凭空叫了个轩辕。地球上的人,是一个“小”昆仑,他涵盖了昆仑的全部内容,这一功课的探索,只能中医们去万里长征了,本文仅指明方向、揭开谜面。


地球上的昆仑,以“基地”而言,就是现在的昆仑山,曾经的“昆仑天柱”。后世修仙达人东方塑说“昆仑,上通璇玑(北斗星)……,鼎于五方,镇地理。号天柱”。描述得比较正确。造物设计的物理属性而言,昆仑在地球上有百脉,中国境内的支系,其中最著名、最有灵气的是终南山和北京的香山。终南多行者,香山尽骚客。


魏巍昆仑,人类共祖。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那飘零的昆仑十三梅,那保护华夏的神秘组织九兵,那以乐慈济三界的十二弦,......。央央昆仑,煌煌穹顶,梦生幻死,大道化文。


人类曾经集体干了一件弃祖叛宗的事,而今人类对山海经、昆仑山的破解,将始于这篇弱弱的小文章。若干年后,世界若长治久安,世人终得真相一览,山海终将大白于天下,世人哗然。

 




北京药王庙 | 药王赐福
福生無量



愿天下修行之人
永脱轮回|得闻正法|不落邪见


喜 欢 的 话 请 订 阅 关 注 我 们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京(2022)0000031

转发道教知识,便是法布施,成就庄严功德

(请尽情分享至朋友圈)

愿天尊恩泽广布,护佑您和您的亲友平安吉庆

转发分享    功德无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众号

自然|无为|玄德|清静

 “道教记”北京药王庙服务号

致力于传统国学及道学文化的复兴、阐释、传播

修行人的心灵净土,炼道者的法海|开悟|增慧|止心


道教记
北京平谷药王庙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京(2022)0000031。以道学和医学养生为主干,弘扬道教文化。感悟信仰力量,福生无量天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