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一条由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串联起村东与村西两棵古老的大樟树。
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大樟树身姿卓然,树冠亭亭如盖。
村里但凡有什么新鲜事儿,村民们总喜欢聚在树下热闹一番。
近日,此处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民油画作品展。
“这不就是村口的那片稻田吗?画得交关好看!”
“呦,大樟树画得跟真的一样哦。”
张莹在布置油画展。(戎美容 摄)
不少村民围裙未解,便匆忙赶来,看着家门口熟悉的风景,跃然纸上,一种喜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大伙兴致勃勃地唠起来。此次油画展作品丰富多样,既有对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星月夜》的临摹作品,也不乏就地取材描绘的乡村风光,更有展现海边渔村渔船的生动画面……三十余幅作品,为村里的新春氛围增添了一股艺术气息。事实上,这场油画展是“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的又一次精彩呈现。此前,村里开设的舞蹈与合唱课程,让大郑村村民走上了更广阔的文艺舞台。“是小张老师引领我们开阔了视野。”村民童见芳作为村里的“领舞者”,早在10年前,她便通过手机自学舞蹈动作,熟练掌握后,再带领村民在大樟树旁的广场休闲健身,开启了村里跳广场舞的先河。
张莹给村民们讲课。(市文化馆 供图)
随后几年,大郑村成立了舞蹈队,而彼时,诚如童见芳所言,这支由15人组成的队伍,仅会简单“甩甩手”“踢踢脚”,毫无章法可言。童见芳说,村民们学习热情高涨,却苦于无系统学习的机会。虽说镇里也曾邀请专业教师前来授课,但教学时间短暂,缺乏连贯性,直至“小张老师”的出现,才彻底扭转这一局面。
舞蹈课。
童见芳口中的“小张老师”,是派驻至该村的市级文化特派员张莹,她任职宁波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副主任一职。自2024年5月浙江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张莹全身心投入该项工作中。她扎根乡村基层,携手团队在村里精心打造“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开办“美育”课堂,致力于让乡村艺术兼具趣味与深度。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张莹通过组织座谈交流、深入实地走访,精准洞察村民对“美”的渴望。
合唱团比赛。(市文化馆 供图)
她以全民艺术普及为宗旨,广泛拓展“朋友圈”,策划出一系列美育活动,输送优质师资队伍,培育本土特色文艺团队,为地域文化建设筑牢根基——大郑村代表队在宁海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群众合唱大赛中,勇夺金奖;精心创作的大郑村村舞艺术作品,荣获2024全国“村舞”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征集二等案例;在张莹及其团队的悉心培训辅导下,大郑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年过七旬的童新芳虽目不识丁,却丝毫不减参与热情。在学习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时,因不识字,她耗费数日背诵歌词,而后跟随大伙上场放声高歌,这次不一样的体验,令她终生难忘。前童镇文化站站长卢尚志倍感欣慰地说,自2024年10月,“美育”课堂开课以来,以大郑村为核心,辐射至整个前童镇,先后开设了油画课、扬琴课、舞蹈课、声乐课等十余项课程,累计授课上百次。“大郑村这支文艺团队,此前七八年未曾获奖,如今屡屡登台亮相,极大地提振了村民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卢尚志说。
组织座谈会。(市文化馆 供图)
“文化特派员不是‘solo show’,而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后援团’。”张莹坦言,被派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馆内同事的鼎力相助,才有了如今村民丰富的文化生活。众人拾薪办好一件事,对此,宁波市文化馆馆长孔燕深表赞同。她表示,文化馆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关键载体,近年来,馆内文化工作者持续投身艺术乡建活动,诸如辅导文艺团队、主导文艺演出、组建艺术团等,但多呈“碎片化”分布,难以形成连贯体系。如今,文化特派员制度的落地实施,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一人为核心,联动一支团队,助力一方实现文化振兴。
沈姿颖在讲课。(甬派资料图)
“此次,我们派出了两位文艺骨干,除了张莹,还有一位是省级文化特派员沈姿颖,派驻至奉化区裘村镇马头村,助力当地非遗项目的发展。下步,我们将继续以她们两位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园丁’,将文化的种子遍植乡村,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让乡风乡韵绽放全新光彩。”孔燕满怀期待地说。
来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