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辨认:哥窑瓷器最重要的“酥油光”

百科   2024-11-11 00:02   广东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宋代哥窑青釉鱼耳炉,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瓷器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釉面为“酥光”,即现在人们常说的“酥油光”。可是酥油光到底是个什么样,恐怕多数人没有见过酥油。即便见过的人,也因酥油品质不同,用途不同,也无法说出怎样的才算酥油光。这个问题在羊脂玉辨认中也同样存在。

上图是一个现代仿品,釉面反光并不“贼”,也没有经过化学处理。有人认为这就是酥油光,就像脸上微微出汗一样。

实际上,我认为这就是“橘皮釉面”,不算“酥光”。

上图是另一件仿品,做的比较好了。釉面的反光是不是“酥光”呢?我认为这是奶酪光,还不是酥光。不过这种光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上图这件仿品可能是清代仿品。釉面反光强于上面两种,但仍不能说是酥光,倒像是施水后的水光。

上图这种我以为就是酥光了。猛一看好像釉面“酥”了,其反光形成了散射。这是放大5倍左右的照片。
可以看到釉面上有无数像小线虫大小的沟沟壑壑,但又不是酸碱腐蚀形成的斑坑的形态。正是这种极细小的线沟,把光线折射形成了“酥光”。
再看下图,还是这件器物,只是照片放大了10倍。在光亮处的周边应该可以看到细小线沟的形状。我有一把15倍放大镜,观察表面的线沟非常清晰,而其他仿品则不存在这样的线沟。

如果还有人认为这是腐蚀出来的,请看下图这件真正被腐蚀了釉表面的盖盒。这是一件现代仿品,釉表面被生石灰烧过了。

虽然釉表面起了摺,从开片缝和凸筋釉薄处可以明显感觉到碱烧的破坏力。

如果不用生石灰做旧,仿哥窑器的釉面应该是下图这样的,很平整光洁。
对地摊上的哥窑器,先检查釉表面有没有细小的线沟。如果没有,立马走人就是了。
如果有,还要看看其他方面再做决定。因为只凭这一条还不能确定是真品。

南宋传世哥窑真伪主要需要掌握的鉴定要点是:“器型”、“金丝铁线”、紫金土“胎质、胎色”、“釉质”。

釉面看“缩釉现象”、釉面微观“聚沫攒珠”、“酥油光”现象、“多层釉、釉环”现象、老旧气泡自然破裂现象、釉面自然使用痕迹。

胎土看“紫口铁足”现象、裹釉支钉支烧痕迹或垫烧细节、葵口细节。

宋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因其珍贵神秘而引起许多造假者的青睐。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哥窑赝品,一般都是“一眼假”。各位藏友需要细细分辨,以免上当受骗。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让更多人受益!





版权声明: 本图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民藏之声
网罗古玩收藏界的最新资讯,关注民间收藏的市场动态,为广大藏友发声,为民藏发展助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