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24年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我们做的事是前无古人的,我们要学马列主义,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能给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运用它的原理、立场、观点、方法,通过自己的摸索、咀嚼、创新来提出答案。西方的东西要借鉴,但不能完全吃它这碗饭,不能全盘接受。我们搞的事业,我们是先行者、探索者,没有人给我们提供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态度的经验,必须通过理论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来指导实践,并用实践中摸索到的规律来升华我们的理论。(2015年12月28日、29日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中华民族没有对外侵略的传统。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2019年5月14日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时的讲话)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是习近平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自我革命实效。(2019年6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0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3月22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考察时的讲话)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我们要实事求是分析变和不变,与时俱进审视我们的理论,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创新的创新,决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2022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16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时,同综合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0年来,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为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2024年5月23日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要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些原则,必须在改革实践中毫不动摇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2024年7月18日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要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2024年8月22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的节录。
守正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章内容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的报告、讲话等文献,集中反映了总书记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什么是守正创新?为什么要守正创新?怎样守正创新?
笔记君与大家一起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和相关重要论述,从中寻找答案。
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
在2024年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这样的深刻阐述。
翻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这篇重要文章,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我们就会发现,总书记此前已多次对守正创新作出过深刻阐释:
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
不到2个月后,在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时,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用32个字分别概括了我们党4个历史时期的鲜明气象。其中,概括新时代的,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这8个字。
2022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作出系统阐述,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原则之一。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指出:“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4年11月,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
2024年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图为当日拍摄的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是科学真理,走的是人间正道,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坚持守正创新,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守正创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202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图为礼兵护送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入场。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持续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守正创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紧迫、更为繁重。
在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守正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笔记君作了初步的梳理,与大家分享。
比如,关于“守什么正”,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比如,关于“创什么新”,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比如,关于“为什么要守正创新”,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指出,“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比如,关于“怎样守正创新”,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守正创新、为什么要守正创新、怎样守正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图为西安分馆文济阁(2024年11月21日摄)。人民图片 曹欣/摄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续写“两大奇迹”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为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宝贵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牢牢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不断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守的重大原则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智慧和使命担当,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守正,就是要守住方向、守住原则、守住立场、守住命脉。脱离“守正”,改革创新就会沦为“改旗易帜”,犯不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苏东剧变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在新时代,“守正”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说明了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得以不断推进、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我们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唯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制定改革政策、推动改革进程、驾驭改革风险、保护改革成果,更好地回答我国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4年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图为当日拍摄的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道路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改革发展历史表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改革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提供政治保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既是党的主张,也是人民期盼。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城乡养老并轨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落地见效,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好处。可以说,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客观必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为守正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关键是把握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结合起来,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探索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改”,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强大定力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声音,也是改革所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此大变局非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关键要看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牢牢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力推进各个方面创新。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就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突破一切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束缚和思想障碍,敢于提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战略,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世界意义的创新理论成果,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迸发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要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增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走好“两个结合”之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不忘本来的历史文化自觉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吸收外来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满腔热忱地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资源,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国式现代化具备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夯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根基。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图为西安分馆文济阁(2024年11月21日摄)。 人民图片 曹欣/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新任务、新部署、新要求,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为创新风气的引领者、创新环境的营造者、创新实践的推动者。“笃守正道,以新制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必须讲求科学方法、切实担当作为、凝聚改革共识、注重改革实效,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讲求科学方法。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切实担当作为。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改革,离不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担当作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要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摒弃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一切消极心态,敢向最难之处攻坚,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各级各部门要正确看待干部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凝聚改革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改革,必须在凝聚改革共识上下功夫,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要切实做好改革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着力让改革深入人心。要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观点的研究和阐释,特别是加强面向基层和群众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要坚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营造充分理解改革、高度认同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主动支持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注重改革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已经确立、蓝图已经绘就、举措已经提出,关键是抓好落实,让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改革落实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见到实效。”要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要坚决防止和克服改革中的形式主义,不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只以实绩实效说话。要以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实效,对于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民生实事,要抓一件成一件,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使改革举措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