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刻工艺,闻名中外。其中,被誉为“鬼工球”的象牙球,雕刻技艺之复杂,工艺之精美,制作构思之巧妙,让人见之惊叹!
象牙球,是广东牙雕富有特色的代表作。
▲ 19世纪镂雕象牙球摆件 📍 中国航海博物馆 航海历史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了一系列广州外销工艺品,其中有一件19世纪镂雕象牙球摆件,精美别致,为馆藏二级品。
镂雕象牙球摆件
▲ 19世纪镂雕象牙球摆件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镂雕象牙球摆件,通高46.5厘米,以寿星、麻姑献寿为题材,由大小镂空套球、竹节形柱和寿星、麻姑献寿圆雕和云龙纹镂雕底座四个部分组成,上下以承球托盘和腰形管等多节连接,分别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
镂空象牙球分别有大小两个,置于象牙承盘上,数层通心套球皆球球相套,逐层镂空。外层以高浮雕刻飞龙穿梭于祥云间,内层雕琢精美繁复的纹饰。
台柱共有三节,最上层是镂雕圆柱。中间为一镂雕象牙小球,纹饰与顶球相似。
最下方是寿星和麻姑献寿题材圆雕,寿星手持仙拐,表情祥和,麻姑与童子手捧仙桃,底部为透雕底座,寓意吉祥,构思精巧,体现出鬼斧神工的高超技艺。
源远流长的牙雕工艺
象牙因其色泽柔和、细腻温润的特点成为广受欢迎的雕刻材料。象牙雕刻工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先民对象牙的雕刻制作始于新石器时期,早期象牙制品具有单一属性,多为生活用具。先秦时期随着等级制度的逐步确立,象牙被视作珍贵物品仅允许贵族使用,象征着贵族的地位、财富和身份,也被用于祭祀仪式,此时已孕育出早期的牙雕工艺。周代将制作器物的“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称为“八材”,象牙便是其中之一。汉至唐,象牙制品以日常实用功能居多,如象牙制成的算筹、带钩、笏板、篆刻印章等。唐代流行的象牙拨镂是较为成熟的牙雕技法,此法以针形刀具,在象牙表面雕刻花卉、人物、风景等纹饰,为明清时期象牙雕刻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进口象牙材料巨增,牙雕工艺迅速发展。南宋在京都设立象牙玳瑁市,苏杭设立官局督造象牙犀角等。宋代的象牙球,虽只有三层,却已初具雏形,此时的象牙球代表着宋代牙雕技艺的重要突破。明清时期,知识阶层崇尚新风尚,象牙材料依赖国外进口,牙雕工艺发展鼎盛。明代文人喜好清新雅致的意境,因此明代象牙雕刻也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明代牙雕用料大而重,刀工简单朴素,雕刻风格与同时期的玉器相近,有随形而雕的特点。清代承袭前朝遗风,更为推崇精致细腻的雕刻。清代牙雕基本形成了北京、江南和广东三大流派,北京牙雕追求典雅华丽,以宫廷风格居多。江南牙雕奇峻清新,以精雕细琢的小型牙器见长。广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象牙贸易加工中心,促使广东牙雕空前发展。广东牙雕玲珑剔透,精美别致,镂空通雕技法独具岭南特色,尤擅长雕琢象牙球和象牙舫。
风靡世界的“鬼工球”
象牙球,又称“鬼工球”,取“鬼斧神工”之意。“尝有象牙圆毬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功毬,或云送内院中作者。”这是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鬼功毬”的记载。鉴于“鬼工球”记载较少,无法确切考证其技艺来源及发展脉络。象牙套球,追求奇工巧技,以镂雕、圆雕等技法雕刻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纹饰和人物题材图案。球体由数层大小不一的空心球交错套叠而成,雕镂繁复精美的纹饰,外表看似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且每层保持同一圆心,皆能自由转动,制作繁复,工艺要求较高。
END
作者丨蒋笑寒
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藏品保管部)
编辑丨唐一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