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肉眼难以触及的海洋深处,一场悄无声息的 “污染战役” 正在悄然进行,而其中的主角——海洋新污染物,正逐渐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海洋新污染物究竟是什么?
海洋新污染物并非刚刚出现的全新物质,而是那些过去未被充分重视,如今被证实对海洋环境及生物具有潜在危害,且尚未被纳入传统污染治理范畴的物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新污染物的定义强调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及毒性等特征,海洋新污染物正是符合这些特征并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的特殊物质,犹如隐藏在海洋中的“定时炸弹”。
图源:https://www.sdswcn.com/news/news60.html
微塑料,通常指直径常小于5 毫米的塑料碎片与纤维。它们主要来自日常生活中塑料垃圾的降解以及含微珠的洗护产品冲刷等过程。海龟、海鸟等海洋生物常常成为受害者,解剖时,海龟肠胃塞满五颜六色的塑料碎片令人触目惊心,海鸟也因胃里积累过多微塑料而影响消化,变得消瘦、甚至丧失飞行与觅食能力。
PFAS因其强大的化学稳定性,在不粘锅、防水面料等产品中广泛应用。然而,它们经雨水冲刷和污水排放进入海洋后,会干扰海洋生物内分泌系统,改变激素平衡,进而影响生殖繁衍。研究发现,某些海域贝类接触PFAS后,繁殖力大幅下降,幼体畸形率攀升;鱼类长期处于含PFAS水体,会导致肝脏受损、免疫系统紊乱,患病风险大增。
我们常用的抗生素、避孕药和防晒霜等PPCPs,通过人体代谢和生活废水排放进入海洋。低剂量抗生素残留促使细菌耐药性增强;避孕药中的激素干扰海洋生物性别分化,导致雄性鱼类雌性化;防晒霜里的紫外线吸收剂破坏珊瑚礁共生藻细胞结构,引发大面积珊瑚白化、死亡,摧毁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海洋新污染物“新”在何处?
相对于大家熟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而言,海洋新污染物的“新”体现在下面四个“新”。
新监测:技术进步下的显性
新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已久,但此前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直到近年来才逐渐被识别。例如,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但这些物质的监测技术在过去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新物质:科技发展的“副产品”
新合成的化学物质被释放到环境中,例如,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阻燃剂、抗生素和微塑料等都是近年来新合成或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在科技、医药等领域大量使用后进入海洋,带来新的污染风险。
新排放:人类活动带来的新源头
现有化学物质的用途或处置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海洋新污染物的产生,新的排放源不断涌现。如船舶排放、水产养殖排放等,进一步加剧了海洋污染。
新危害:逐渐被认知的风险
我们刚刚开始认识到某些新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例如,新污染物可能对海洋生物的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并存在致癌和致畸的风险,它们的危害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图源:https://nepis.epa.gov
应对海洋新污染物:我们在行动
202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前,初步建立浙江省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和精准溯源体系。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表(2024年版)》,为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工作作出顶层设计。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积极响应,全面提升能力建设,通过开展方法验证、资质认定和能力考核、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培训监测人员等多种方式,补齐 “硬基础”和“软实力”短板;开展监测调查工作,以“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和“浙江省海湾精细化调查”为抓手,以初步摸清海洋新污染物的赋存现状、分布特征为目标,协助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海洋环境中新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和精准溯源工作,为今后独立承担海洋新污染监测任务夯实基础;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蓝海联盟”为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氟化合物在海洋多介质的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等课题研究,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持续提升监测能力建设,深化科研合作,通过谋划“一站一基地”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试点和参与海洋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提升海洋新污染物监测的精准化、智能化、规范化水平,为陆海统筹背景下新污染物治理与风险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海洋新污染物的问题不容忽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合理处理药品和个人护理品,为守护海洋的蔚蓝贡献自己的力量。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我省第一批“无废集团”“无废商业街区(商圈)”重点培育名单公布!
来源 | 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审核 | 杨贡江
签发 | 陈利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