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早已不再贫穷落后,在互联网等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出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为全人类发展助力,是中国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责任。
但是,对中国企业而言,“出海”是一次范式革命,等待着中国企业的,除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种种未知,甚至是陷阱。
为帮助中国企业找到出海的方向,避开出海过程中的种种暗流,科特勒咨询集团全球合伙人曹虎老师,基于全球顶级咨询公司营销理念精华,结合近年来社会和商业领域的全新变化,倾力打造《溢出》一书。
12月21日,本书在北京的先知书店,举行了新书首发活动。
◎出海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
活动由氢原子CEO唐文老师主持,作者曹虎、深圳出版社常务副社长许全军、文明史学者陈浩武、品牌咨询专家娄向鹏、出海法律专家徐荣元、金融服务专家吴翔宇等人,以及来自各个领域的企业家,共四十多人出席了新书首发仪式。
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也是中国出海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本书又由深圳出版社出版,然而,为什么新书首发仪式却选在了千里之外的北京?
谈及此事,许全军认为,这涉及到了企业出海这件事的本质:出海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其背后涉及到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差异、金融资本逻辑差异、管理营销模式差异。看清这个问题,我们要看懂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或者目标市场,还要站在全局高度解读。
选择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作为新书的首发地,体现了深圳出版社对“出海”的深刻理解:依托北京的专家资源,视野高度,为广大出海企业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作为一个半生致力于出版行业的文化工作者,在致辞的最后,许全军用九个字,道出了他对文化的理解和对读者的建议:“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营销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的核心,是企业利润的终极来源,是把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通道,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然而,很多企业家却一直误解了营销的概念。
作为科特勒咨询中国及新加坡CEO,营销大师科特勒先生的得意弟子,曹虎先生觉得,有必要对营销的概念正本清源。
他断言:在中国,营销不是过度,而是严重不足。
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曾经提出4P(产品、价格、推广、渠道)策略,奠定了现代市场营销领域的理论基础,而时至今日,很多企业依然连这个最基本的理念都无法理解,把4P策略变成了1P策略:
只盯着生产,不考虑用户需求,曹虎称之为“生产视角下的自High式创新”;
只盯着推广,把营销理解成了砸广告;
只盯着渠道,把营销理解成销售,却没有塑造品牌价值。
所以,他分享了科特勒咨询公司近年来形成的19个全新营销理念,讲清了营销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曹虎也承认,市场营销的变化,永远跟不上市场本身的变化。今天的市场与当初有根本性的不同。企业要认清营销必须服务于增长这个根本问题,更要理解增长本身的变化。
因而,他提出对增长的三大洞见:
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前几十年,中国企业的增长模式一直是填补市场空白,寻求增量,这是所谓的外延扩展型增长。而现在,市场空白越来越少,企业纷纷转型为存量竞争,这时,就需要进入了内涵深化型增长模式。
其次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性价值的需求被充分满足,需求趋近于饱和;但在经济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方面,供给还远远不足,有巨大增长空间。
最后,是传播和渠道环境发生了变化,曹虎称这种环境为“营销基础设施”。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网,让企业可以快速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跨境电商、全球物流赋予了大量企业全球贸易的能力。
因而,他断言,目前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历史性机遇。出海是中国企业摆脱经济下行困局的必由之路,是在竞争中获胜的最佳路径,也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不出海,就出局。
首先,国外市场依然存在市场空白和巨大的增量空间,可以在不动摇增长模式的前提下维持良好增长势态。
其次,营销基础设施的成型,让出海的难度大幅度降低。
最后,出海是国内企业的新共识,因而要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占领空白市场。
在新书发布仪式后,与会专家举办了座谈会。座谈会上,主持人唐文代表线上和线下观众,向与会嘉宾提出多个问题,如“用一个词来形容词来描述出海或者增长”、“如何看待‘创二代’接班”、“为何一些国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会成为‘出海’的领军企业”等,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出海的黄金窗口有多长”,中国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曹虎则认为,最佳时间窗口只有3-5年,出海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5年以后,出海的成本将越来越高。而且,越早出海,越可以获得一些国家的阶段性红利。如印度尼西亚,目前该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与中国前些年的城市化红利期非常像,并且,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在该国展开竞争,其利润率是中国市场的数倍。他站在国际地缘政治、世界产业分工的综观视角看“赢”中国,认为企业家短期容易悲观、长期容易虚无,但中期必然乐观。
陈浩武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觉得,由于出海涉及到多个国家的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结构性问题,对出海黄金窗口,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
然而,对企业而言,重要的并不是黄金窗口期还有几年这样的外部因素,而是应该问问自己,真的准备好出海了么?尽管出海具有紧迫性,但欲速则不达。在出海之前,企业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与世界同步,融入到世界的规则当中。
徐荣元认可了陈浩武的观点,出海的黄金窗口涉及到众多不可预测的因素,随时可能出现黑天鹅。在贸易战前后,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从内因上看,我们的企业能力越发增强,从外因上看,我国企业面临的政策法规形势越来越严峻。所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当下,稳健发展才是硬道理。
◎出海企业面临四个真问题
在新书发布会之后,是长达两个小时的闭门会。专家们与众多企业界的代表,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讨论。几位嘉宾探讨了企业如何做好“世界生意”、出海要避开的“陷阱”、企业应具备的能力、具有增长潜力的出海目的地,以及如何看待出海的下一步趋势等问题。这些讨论不仅涉及了市场营销的策略,还包括了法律、财务等多维度的考量,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出海视角。在讨论中,企业尤其关心的是在出海过程中将要面对的四个大问题,真问题:
如何避免文化冲突?
吴翔宇提醒,中国企业出海的目标国家中,穆斯林国家占比很高,这些国家的文化,既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东亚文明,也不同于西方文明,甚至,因为世俗化程度差异,彼此之间区别也很大,所以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与法规。
陈浩武认为,中国企业首先要试图理解当地文化,避免因为文化隔阂,把经济合作变成文明冲突;其次,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最重要的是遵守普遍的商业规则,要“融入世界商业秩序”、“遵守契约精神”。
曹虎则强调,出海不同于出口,出海企业要依托当地的资源。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收起傲慢,不要去做稀缺的独角兽,而要做遍布草原,与草原共生的斑马,与当地共同发展共赢。
如何避免法律触礁?
针对这一问题,徐荣元说,在中国企业出海的1.0时代,模式集中于重资产收购。这一阶段,当地政府普遍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但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很难融入中国企业。
而今天的出海2.0时代,中国企业开始走技术和模式输出路线。轻资产、多元融合的管理团队,让企业在市场端具有了竞争力,但在政策端,往往会面临当地的重重阻挠。
因而,依托专业机构,与当地律师合作,加强法律环境研究,完善尽调,规避司法风险,是出海2.0时代的重要考虑因素。
吴翔宇则从税务和商务咨询的专业角度强调,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重视税务规划和合规性问题,这是企业能否成功出海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避免战略短视?
作为企业战略专家,娄向鹏的观点是,出海最大的问题不在外部,而是企业自身的战略不清。从技术上来讲,出海已经很成熟,有足够多的专业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性问题。但企业需要牢记,出海是手段而非目的,要让出海这个手段与企业增长的目的相符合,不能为了出海而出海。
曹虎非常同意,他说,出海是战略,而非机会,不能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追逐热点。乱出海,必出局。
如何避免营销失能?
而在营销、管理方面,曹虎指出,中国企业出海最应该规避以下几类错误:
不了解海外渠道:找不准原点渠道,也把握不准渠道破圈节奏,因而在流量获取、内容营销、顾客关系管理、履约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做不好;
缺乏有效的定价策略:将国内的“价格内卷”思维带到海外市场,只有容易模仿的“低价值产品”,无法应对海外价格战;
只会售卖:不会讲品牌故事和做跨文化公关,不懂如何建立品牌;
缺少服务意识:对新客获取十分关注,对售后服务和老顾客维护却漠不关心,不重视售后服务和顾客关系建设,造成了持续经营和商誉损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