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上海,这些夜不归家的人聚集于此…悲喜人生,总还要向光而行!

民生   2024-12-16 12:03   上海  

深夜11点

上海的街头暂别了白日的喧闹

📍在虹口区和平公园

一整面玻璃窗透出的亮光

在夜色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里正是和平书院

一家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

每晚12点至次日清晨6点

平均约有80人次入馆

这些深夜到馆的读者都是谁呢?

记者走进馆内

与读者们进行了一场彻夜长谈


人物卡:鄢悦,34岁,沪漂
已在图书馆过夜两个多月


鄢悦是记者在图书馆认识的人中,状态最松弛的一位。凌晨一点,他从睡梦中醒来,对谈由此开始。


鄢悦 图书馆读者

简单来说这边性价比高,不用(花)钱,免费的。那时候来这边身上也就几百元钱,不想租(房)了,感觉(租房)有点不值得。


鄢悦是江西人,今年34岁,他已经连续在图书馆过夜两个多月了两个多月前,他还在山东威海打工,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和平书院24小时营业的信息,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向往和对24小时图书馆的好奇,他买了来上海的火车票,一下车就直奔这里。


鄢悦 图书馆读者

主要就是好奇心,年轻的时候,老爸总在我耳边念叨北上广深,然后北上广深就剩上海(没来过)了。天气好的时候,暖和的时候,我一直都会出去走走,白天不在这儿,刻意不坐公交车,就在那走,你要一步步走、一步步看


鄢悦说,亲人和朋友都不知道他在上海。他从小父母离异,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几年前,爷爷奶奶去世,鄢悦就几乎跟家里断了联系。从十几岁开始独自出远门,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鄢悦常把在拼多多购买的1元1根的香肠和1元1包的压缩饼干作为干粮,他说"一个月消费,说实在的,我可以把它压到一百元以下了,之后可能会在上海找个工作。"


除了能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鄢悦来到24小时图书馆

还有一个原因

——书里能找到精神的归宿


鄢悦 图书馆读者

我也喜欢看书,最开始是看小说,实际上因为你害怕又自卑,你要逃到一个幻想的地方去,然后让自己有休息的空间。现在除了我自己,没有谁能给我安全感。


在鄢悦的身边,记者看到了他的全部行李。这些年,它们陪着他去了很多地方。




鄢悦:就是一个充电宝,一个腰包。

记者:这(腰包里)有什么?

鄢悦:一些牙签,还有一些数据线之类的,还有就是袜子。


在鄢悦腰包的夹层里

藏着一封

父亲十年前写给他的信


信写于2014年3月2日,信上说,"我希望你做一个'土豪级'的有志青年,所以送你一个'土豪级'的土豪金手机。"鄢悦告诉记者,"(那年生日)父亲给我买了个手机,iPhone 5S。他就是望子成龙,但又不懂教育。"


记者很想知道这对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记者:这是你为数不多的行李当中,保存了10年(的东西),其实你还挺在乎他(父亲)的?

鄢悦:挺在乎?怎么说呢?人嘛,好吧,确实挺在乎的。


对许多人而言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

开头总是很难

有些苦似乎是非吃不可的

在深夜的24小时图书馆里

我们看到了

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试探

小心翼翼之中

又带着一股年轻人独有的心气


人物卡:陈斌,29岁,沪漂
借宿在图书馆



"很丢脸,熟悉的人看到,不是没面子了吗,无地自容。别人以为我在上海过得很好,其实我为了省钱住图书馆。"


29岁的广东揭阳小伙儿陈斌(化名),两个星期前刚刚辞掉杭州的工作来到上海。住了两晚旅店后,他意外发现了这个可以免费过夜的地方。陈斌刚来到上海,为了省点钱,便选择暂住在图书馆,作为过渡。


过去几年,陈斌在老家学过木工,卖过电脑,还做过玉雕生意,却从没找到自己认为对的路子。今年9月,他终于鼓起勇气,离开家乡出来闯荡。


陈斌 图书馆读者

9月到杭州,差不多待了两个月吧,送外卖,送着送着就(觉得)没意思,过来(上海)看一下嘛。我第一次出来,我没来过大城市,这辈子都没来过,想看一下自己有什么行业可以做。


在陈斌的观念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是最有机会赚钱的地方。但在上海求职面试的两个星期,却让他陷入了迷茫。


陈斌 图书馆读者

一些公司我也应聘过,都试岗了,应聘太多了,就越纠结。我在想在这边赚到一笔钱(起码得20万),然后回去做生意。我特别迷茫,"躺平"一段时间没什么,但要是一直"躺",那就不行了。



陈斌说,自己离家闯荡的这半年,虽然事业上没有什么起色,但也不是没有收获。在一次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后,他终于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陈斌 图书馆读者

我妈最近天天催(婚),说在上海要是赚不到钱,不如回来相亲结婚。(以前)我没有根据自己(爱好)去做事情,是(被)家里叫去做的。人还是要找出自己的爱好,然后持之以恒,你坚持去做,肯定有一件事情能做成,老是换行业也不行。


在老家有房却只身来到上海成为"沪漂",还在图书馆过夜,陈斌父母得知后,不免感到心疼。


为了营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和平书院不允许任何人占用座位躺着休息。深夜里,无论是来这里暂时过渡的人,还是挑灯夜战的备考生,都无一例外地遵守着这条规定。


人物卡:小朱,17岁,高二国际生

来自河南新乡的小朱,今年17岁,还在上高中,他是记者在24小时图书馆里偶遇的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记者见到小朱时,他正在上网课,双眼紧盯电脑屏幕,看不出一丝倦意。


朱伟帆 图书馆读者

我是"国际生",高二,脱产(学习)可能时间自由。(在)准备国外课程(的考试),我想尽快缩短我的学习时间,然后外出去上学。学习快和慢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小朱在高一时决定成为"国际生"。做出脱离传统升学路径的选择后,他曾短暂地认为,抛掉高考的压力之后,学习可以随心所欲。


朱伟帆 图书馆读者

我到国际学校后有些放飞自我,觉得自己学得挺好,但某次考试,我考了个C,直接懵掉了,就发现不拼完全不行,大家都在努力,都在学


今年3月,小朱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求学。直到11月,妈妈看到他的学习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才放心回家。小朱独自在上海的这几个月里,白天会去教育机构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去奶茶店兼职,挣些生活费。而晚上到24小时图书馆学习,也是他督促自己的一种方式。


小朱想逼自己一把,他的目标是在明年申请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或者香港大学。


朱伟帆 图书馆读者

"国际生"特别卷,好的学校就那么一点如果想往好学校冲,就必须得拼全力。我今晚可能得把这一两章全看完,我也不困,这里又是24小时营业的,就想让自己多学会。


这种集体陪伴的氛围

或许是24小时图书馆

最吸引人的地方

大家各忙各的

但无论多晚

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胡馨月 图书馆读者

我是(从四川)到这边实习的,每天过来做下学校的作业,处理完可能得凌晨一两点钟


卓今 图书馆读者

深夜我思绪会比较敏感,这幅(画)我今天还没有画完,快两点了,鸡都快叫了。


张晴钰 图书馆读者

一般会熬到(凌晨)3点,我在写论文,马上就要交了,还有不到10天。


季伊丹 图书馆读者

可能会通宵吧,我考研,因为我们学校图书馆关门比较早,白天学不完,然后晚上就有一种弥补的心态在学。


24小时图书馆提供的

不仅是一处学习的空间

更是一种微妙的情绪价值


人物卡:毛泽锦,工作三年后的考研人


毛泽锦 图书馆读者

一个人待在家里,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但在这里,人与人之间那种陌生但又亲近的关系就很美好。我之前记得有一次好像是满座,满座到天亮的那种。


毛泽锦,是24小时图书馆里的"卷王"之一。工作三年后,她决定考研,经常从白天学到后半夜。"上头"时,甚至在这里彻夜通宵地学习。


毛泽锦 图书馆读者

决定考研前,我处于迷茫的状态,那种状态让我非常难受。考研的过程中,当我看到一些前人的思想和想法的时候,我会大受震撼。在震撼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想要知道他们是如何面对世界的。我现在就是属于那种好不容易找到一根救命稻草的那种喜悦的感觉


泽锦报考的是艺术学理论专业,目标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还有不到10天,她就将走上考场。为了利用24小时图书馆的资源做最后的冲刺,她在图书馆附近租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单间。


一次彻夜的蹲点,让人窥见了这方小天地里不同的人生,而透过他们的故事,记者也发现,深夜里的24小时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公共阅读空间。无数个夜晚,它竟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庇护着这座城市里需要被庇护的人。

👇👇👇

图书馆读者

现在快两点了,我等我朋友下班,他在烧烤店上班,我跟他一起回去,这个天比较冷,这边(等他)暖和一点。


图书馆读者

70 多(岁),睡不着,我就过来了。看着这个(烹饪)书挺好的,回去自己搞,就改善一下生活,变一下花样,给小孩吃。


图书馆读者

我家里只有一张床,影响老婆睡觉,所以这两天我尝试着让她睡个安稳觉


图书馆读者

有的时候,家里会有各种小问题,有的时候会过来休整一下心态


当时针跨过零点

有人离去,有人入场

有人在这里埋头苦学

也有人待在这里

只是为了寻求寒夜里的安全感

24小时图书馆里的灯

为每一个需要它的人而亮着


有人趴卧进入梦乡

也有人将长夜熬出了天光

我们相信

努力的人终将幸福

孤独的人不会永远孤独



小坊福利

看推文多多点赞转发

有机会获小坊送出的礼品

坊友们千万别错过!

↓↓↓



记者:李晓建

张凯、刘宽漾、李维潇

编辑:盛莉




推荐阅读



新闻坊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