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晋阳的千年明灯

旅行   2024-11-18 23:07   山西  

龙山童子寺燃灯石塔(资料图)


  在太原西山,一座石塔静静耸立,望着山下的平原与河川,一望就是1400多年。它便是著名的龙山童子寺燃灯石塔。


  燃灯石塔是太原的叫法,目前可见的最早出处为明嘉靖版《太原县志》。在国内其他地方及韩国、日本等国家,与童子寺燃灯石塔的形制与功能相类似的佛教用石质器物,存世很多,有不同的命名,比如石灯、石灯笼、石灯台、石灯塔、长明灯等。古建筑学家罗哲文1954年考察童子寺,后来发表论文,论文里也称之为“石灯”。其他地方的例证,有陕西乾县石牛寺石灯、黑龙江宁安市渤海国石灯塔、山西代县观音寺石灯台等。学界为了研究方便,现在倾向于把这类石器统一称为“石灯幢”。这个学名比较陌生,本文仍按照太原这里的习惯,统一称为燃灯石塔。


  上面提及的那3座燃灯石塔,都非常珍贵,因为是唐代雕造的。要知道遗留至今、形制相对完整的唐代燃灯石塔,国内才有5座,都堪称国宝。然而,最珍贵的还是龙山童子寺燃灯石塔,它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燃灯石塔。


  公元556年,童子寺开工兴建。其后数年,其主要建筑摩崖大佛、佛阁、寺院等陆续完工。正史记载,童子寺的主要赞助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曾在众大臣陪同下,登临此地。该寺的燃灯石塔应该也在这时期雕造完工,因此,其雕成时间应为556年之后的数年内。由于北齐王朝只存在了27年,笼统说它雕成于北齐。


  燃灯石塔一般由四部分组成,从底部到顶部依次为基座、塔柱、灯室、塔顶,不过在细部方面,各有参差,异彩纷呈。童子寺这座燃灯石塔,高5.03米。基座为双层,最底层的是圆形,其上一层作六角须弥座。基座之上为塔柱,分两截。下半截自须弥座之上向内收进,化作束腰;束腰之上,托举着塔柱的上半截,极似人的脖颈,中间细,上下两头粗,且上部比下部粗大许多,呈盘状,托举起其上的灯室,可称为灯盘或灯座。灯室为六边形,灯室西、西北方向开有两个门,东偏北可能也有一个门,但门楣已风化塌下,无从辨认。灯室之上,盖一层顶子,便是塔顶。其檐头微微上翘,坡势缓和,是早期房屋的特征。塔顶中央收作一个正六边形的小顶,中间开孔,应即当时燃点灯火、通气升烟之用。


  这座石塔的许多地方原来都雕有造型、纹饰各异的浮雕,比如盘龙、菩萨像等,但因风化剥蚀严重,难以清晰辨认。去掉了装饰,石塔反而显得古雅朴实,更有1400多年风雨的沧桑加其身,尤其能够撼动观者的心神。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现已勘明,燃灯石塔所在区域为童子寺北区,也叫佛阁区,主体建筑有摩崖造像三尊、佛阁、前廊等。石塔所在位置,与佛阁中间大门、弥陀佛造像在同一直线,位于佛阁区的中轴线。


  佛寺燃灯石塔之所以在中国出现,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燃灯供佛,获得福报。最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信众将佛教供灯信仰与当时中国的石制灯具相结合,创造出燃灯石塔。他们希望通过长明不灭的燃灯,供养佛祖,祈求佛法庇佑,获得功德福田的回报。


  中国现存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佛寺燃灯石塔出现在晋朝。约写成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隋唐嘉话》记载:“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自晋朝至唐天宝年间,石塔足足燃烧了数百年。作为现存最早的燃灯石塔,童子寺石塔从北齐时被点燃后,正对巍峨的弥陀佛大像,想来也曾燃烧过许多岁月。


  后来,燃灯石塔又被赋予了祈福禳灾的功用。比如,信众会在燃灯石塔的塔柱上,刻以佛经,宣扬佛法。也有人把燃灯石塔作为陪葬品带入墓葬中,希望能消灾解难,超度亡魂。


  到了宋朝以后,燃灯石塔不再局限于佛教范畴,而是逐渐突破宗教壁垒,进入儒、道建筑中,并且褪去宗教色彩,出现在宫殿府衙、民居庭院之内,起照明、点景、指路等作用。


  另外,很早时期,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及日本,包括燃灯石塔。观察韩日两国现存的燃灯石塔遗存,可以发现,它们像极了中国早期的同类石塔,两者相差无几。


  如今,童子寺燃灯石塔早已熄灭,不再燃起。然而,不管燃与不燃,它本身就是一盏明灯,照亮晋阳城1400多年的往事前尘。


信息来源:太原晚报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
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平台,发布全市文化和旅游重要工作动态,宣传推介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更多精彩,欢迎您一键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