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先老人今年74岁,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懂古建筑,爱上古建筑。为了普及古建知识,四年前,他开始自学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四年间,粉丝数量涨到上百万,视频总点击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他也被年轻粉丝亲切地称为“斗拱爷爷”。
七旬“斗拱爷爷”
让更多的人爱上古建筑
斗拱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结构,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上“探出”一层层弓形的承重结构,为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为斗,合称斗拱。在王永先看来,要让更多人了解冷门的古建筑知识,斗拱结构是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因此,王永先有了“斗拱爷爷”的称号。一起走进“斗拱爷爷”的故事↓↓↓儿时与古建筑结缘
因热爱成为文物工作者
接地气的语言,一副黑框眼镜,一身中山装,一双老布鞋,借助自制斗拱模型进行现场实地讲解,王永先开启了他的“古建筑斗拱学堂”。说起跟古建的结缘,王永先说跟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王永先:从小生于山西,长于山西。因此,从小到青年时期,耳濡目染,到处都是古建筑。村村都有庙,从小对古建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1972年,22岁的王永先进入山西文物系统,从事测绘、修复、普查、管理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在和古建打交道,但至今仍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第一次见到唐代古建佛光寺时的震撼。王永先:第一次到佛光寺,一登上台阶,短促的距离,突然一座大殿就呈现在面前了。厚重的屋顶,硕大的斗拱,还有粗壮的柱子,面阔七间大殿,一下就被震撼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王永先把古建变成了自己一辈子的爱好。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实地考察了山西数百座古建筑,撰写了大量勘察笔记,工作中遇到老工匠随口聊古建的工作口诀,王永先就像淘到宝贝一样,马上记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王永先:我们老祖宗有这么了不起的古建筑,好像5000年的文明突然就到了我的心里边了,自己感觉到非常饱满,非常充实。从斗拱开始的“学堂”
让古建不再“冷门”
王永先:课余时间我和学生交谈,说到文化,学生们说,文化,美国的好莱坞好,日本的阿童木好,韩国的模特影星好……我说不行,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我们5000年文明通过这些古建筑承载下来,可是年轻人竟然不知道。因此,我才开始走上自媒体的创作道路。想法有了,但是怎么拍摄,怎么受到关注,对王永先来说是一门新的学问,得从头开始学起。为了创作,家里老伴儿、女儿也加入进来,有拿手机拍摄的,有负责剪辑的。第一期古建讲解的视频,就这样诞生了。王永先:第一个短视频节目,就是在晋祠圣母殿前面,我就以圣母殿宋代斗拱为例,做了一期短视频。结果一播放出去。没想到有十几万的点击量,这一下我下决心,一期一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期的短视频发出后,王永先和家人都会一遍遍回看,分析粉丝留言,看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为了让网友获得更直观的视觉体验,王永先还制作了一个太原晋祠圣母殿的斗拱模型。他结合古建筑现场、书籍、手绘图、模型和网友需求,毫无保留地分享毕生所学,让古建筑跳出课本,不再“冷门”,被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广州游客 杨小帆:我是学规划的,之前也学过建筑设计,基本每期都看。他会从每一个斗拱的细节开始跟我们讲什么是斗,什么是拱,什么是昂,什么是杪。我看了他的视频,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辽宁游客 杜雨诗:因为我要来山西玩,所以就集中看了一下“斗拱爷爷”很多视频。晋祠一路走过来,在这个地方,感觉没有白来。传播古建知识
内心深处有一种责任
其实,王永先并非建筑专业科班出身,只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把对古建知识的热爱,延续传承下来。他说,虽然70多岁了,但在内心深处,还有一种责任不断驱使着他往前走。王永先:这就是我的一个很简单的工作室。工具比较简陋,就是必要的一些锯子、推刨,备一些木料。我理解了,会做了,然后把这些心得体会在视频上给大家进行分享。王永先妻子 姚子娥:他搞文物这么多年了,我觉得他应该把这么多年的经验,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我觉得他应该做这个事情。山西文物资源丰富,现存古建筑28027处,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近些年,作为文物大省的山西,古建游也火爆出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深度游山西,系统了解古建知识。大家对古建的爱好已从最初的热爱开始向专业化发展。王永先说,他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责任不断驱使着他,让他把这些年积累的古建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王永先:创作大量的短视频,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让广大青少年真正了解我们中华优秀文明的伟大之处,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只要我生命尚存,一口气尚存,我就要不停地肩负起这个文化使命。
收藏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