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育见新闻”
节目视频
近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
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
明年的“三农”工作怎么干?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
稳定安全供给如何保障?
如何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怎样让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一起来看
↓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育见新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您如何看待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李国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是部署“三农”工作。“三农”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全局。农业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民众基本生活。农民作为国家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一员,尽管其人口数量正以每年约1500万的速度递减,但当前农村人口基数仍高达4亿以上。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占据了国土的主要部分。因此,在推进现代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及城镇化整体进程中,“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其持续解决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得到有效帮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三农”问题,需将其置于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之下,特别是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方能获得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因此,“三农”工作被确立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容丝毫懈怠,必须持续加以重视与推进。
育见新闻:今年,我国粮食产量获得大丰市,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会议特别提到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加强和保障粮食安全?
李国祥: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从我国粮食总产量来看,已能够满足国内民众的口粮需求。然而,若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来考量,情况则有所不同。以往,民众的“有饭吃”主要指的是以米饭、馒头及面食为主,年人均消费量可能高达两三百公斤。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口粮的消费量有所减少,降至约一百多公斤,而对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则显著增加。因此,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高、供给充裕,但仍需每年进口约一亿吨大豆等农产品,以弥补国内生产的不足。这反映出,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对大豆等饲料原料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亦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大量进口的各类农产品,若国际供应链发生中断,则需完全依靠国内生产。
针对这一挑战,我们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稳定。
育见新闻: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被重点提及,这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有何重要意义?
李国祥: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目标。首要目标在于提升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鉴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提高农田的灾害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我国虽曾拥有较为广阔的耕地资源,但受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如今,自然灾害非但未减,反而有增多趋势,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需着重增强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确保在干旱时能有效灌溉,在洪涝时能及时排水。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兼顾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完善田间道路设施,以便农业机械能够顺畅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应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将智慧农业元素融入其中,如配套建设农业传感器等现代科技设施,以实现农田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从而全面提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育见新闻:会议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重要性。从您的专业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和装备方面还存在哪些短板?未来应如何加大科技创新?
李国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容忽视,尤其体现在粮种对单产水平的显著提升上。当前,我国农田单产之所以能达到较高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良粮种的选育。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效保障了农田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撂荒现象几乎绝迹。然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地块面积相对较小,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撂荒问题。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在粮种方面,虽然存在高产田块和小面积高产记录,但大面积、大范围的平均单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在玉米种植中,高产田块的单产可达每亩1000公斤,而低产田块则可能仅有300至500公斤,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也体现在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比上。
为了大面积、大范围地提高单产水平,粮种的选育至关重要。农业具有地域性特点,某些品种在小范围内可能表现出高产特性,但大面积推广时效果可能不佳。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粮种的选育工作,培育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的优良品种。特别是在大豆种植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为显著,更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单产水平。
同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也不容小觑。当前,农业机械已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农民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智慧农业方面仍有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以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潜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综上可见,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需要加强粮种选育、农业机械化和智慧化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育见新闻: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要求。如何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李国祥:我们首先需明确一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若数亿农民仍局限于传统耕地作业,仅凭每亩地千元的收入,难以实现收入的显著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占比最大、贡献最显著的部分已转变为工资性收入,即打工收入。这意味着,农民已从过去依赖土地增收转向依赖劳动力增收。多数农民选择通过土地流转获取租金,并转而从事打工工作,以此实现收入的增加。因此,未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收入的增加,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认识。
其次,关于农业如何提升效益、增加收入的问题,无论劳动力如何转移,农业作为“三农”问题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要提高农业效益,必须推进规模化经营,避免农户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深耕农业、从农业中获取更多收入,需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深化服务、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业、农村电商以及乡村旅游等措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收入的增加。
农民群体富有智慧,他们中的多数人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外出打工,因为打工收入往往高于养猪或从事传统农业的收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应放弃农业,转而去打工。农业的发展仍需有人参与,这就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如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来承担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将引领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育见新闻:会上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如何从实处更好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李国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相关重要会议着重强调,需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这一战略思路极具前瞻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应顺应农民实际需求,鼓励有意愿的农民进城,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权:若农民愿意在城市落户,除少数特定城市外,我们应持开放态度,并允许其保留农村宅基地及承包地的流转与盘活权利,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在推进乡村建设的同时,需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着力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加强县城建设。我们应致力于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避免鸿沟扩大。我们不能遗忘农村,而是要让愿意留在农村的居民同样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未来,城乡发展将更加协调,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构建经济发展大格局,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播出安排
洞察时代,育见未来。《育见》,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每周一至周五19:45播出。
该栏目以“高远立意、高端布局、高度关注”的理念,关注国计、关注民生,把握时代脉搏,解读政策动态,构筑教育政务服务新通道,搭建教育政策解析新平台。
编辑 | 赵博 许昊
美编 | 佳卉
责编 | 晓平
审核 | 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