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德育】科学+劳动“24节气课程”之大寒

文摘   2025-01-20 12:06   山东  


“科学+劳动”24节气课程之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节律是我们中国人的诗意浪漫。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四年级二班开展了“科学+劳动”24节气课程,引导学生从多学科探索节气内涵,感受物候变化,领略四季之美,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知识与力量。

节气文化课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这个“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因此,大寒时节的一些民间习俗都透着浓浓的“年味”。通常在每年的1月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到来。这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寒冷到极点,意味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大寒—三侯

大寒有三候:一候鸡始乳,意思是鸡开始哺育后代,即母鸡开始孵蛋。二候征鸟厉疾:征鸟指的是鹰隼等猛禽,它们在大寒时节变得更加凶猛和迅疾,以抢夺更多食物抵御寒冷。三候水泽腹坚:指的是湖水中央的冰面变得非常坚固。这三候反映了大寒节气的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是古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深刻认识和总结。

大寒—风俗习惯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人们开始准备春节,有吃糯米、纵饮、做牙祭、除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吃消寒糕等习俗,以迎接新年。同时,因天气寒冷宜食以养生、早睡晚起,为防止屋内细菌滋生,中午建议开窗通风。

大寒—谚语古诗

在“节气文化课”的课堂上,赵奕涵妈妈分别从大寒的由来、字源、习俗和诗歌四个方面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大寒节气。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互动效果好。


节气科学课


汽车内壁小水珠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王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来探究。

同学们分组实验,用两个烧杯分别放入热水和凉水,在烧杯上盖上玻璃片,模拟汽车玻璃,看哪个烧杯内有小水珠?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烧杯,满怀期待。很快,结果就清晰地呈现出来:装有热水的烧杯,其玻璃片内侧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水珠;而装有凉水的烧杯,玻璃片上则几乎看不到小水珠 。通过这次实验,同学们不仅对温度与水汽凝结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节气劳动课



 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各地有不同食俗。南方地区习惯吃糯米饭和八宝饭,因其温补作用;北京地区流行吃年糕,寓意吉祥;南京地区则有喝鸡汤的习惯,以滋补身体;北方人喜欢熬制八宝粥,食材丰富,有助于御寒。此外,羊肉和柿子也是大寒时节的常见食物,具有暖身和缓解咳嗽的效果。

在传统文化里,节气蕴含着生活智慧。每一次节气课程都是一场生动的生活教育实践,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动手实践,有的烧火,专注控制火候;有的炒菜,锅铲挥舞间食材飘香;还有的围坐包水饺,不一会儿案板就摆满饱满的饺子。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传统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收获知识,传承文化。

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与动手能力,将各种食材巧妙搭配。瞧,那软糯香甜的年糕散发着米香,色泽诱人;精致的寿司摆放整齐,丰富的馅料让人垂涎欲滴;金黄酥脆的蛋挞,更是让人唇齿留香。这些亲手制作的食物,不仅是美味的象征,更是同学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

本次劳动课教会了同学们认识食材、了解季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体验了从原料到餐桌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珍惜食物,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了热爱生活的种子。


节气分享课


在“节气分享课”上,班主任耿杰老师向同学们阐述了分享的意义:分享不仅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亦是个人品格的体现。主动分享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当自己面临困难时,其他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文明礼貌、懂得感恩也是一种爱,把爱洒向他人,爱也会点亮自己的前行之路,形成一个温馨的互助圈,爱与被爱共存。

同学们将制作的水饺、炒鸡等大寒特色美食,分享给学校的老师、保安和保洁阿姨的手中,请他们一起品尝,感谢所有为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而默默付出的人。学会分享,把爱传递给他们。


通过开展“科学+劳动”24节气课程,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节气变化特点,体验时节气候之妙,让节气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同学们在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END

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

制作撰稿:四年级二班

班主任:耿杰

初审:郭羽之

复审:李学霞

终审:高卉


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体现校园动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正怀揣教育之梦,深情耕耘;弘毅,正沿着奋进之路,励志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