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新课标研读——图形与几何领域

文摘   2024-06-13 16:38   四川  

夏日微风起

教研意蕴浓

[城守一小数学组新课标研读教研会]

夏日清风徐徐,正是教研好时节。为深入领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精神、新理念,准确把握新课标内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6月12日下午,我校数学教研组对《课标》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了解读与培训活动。



数学教研

本次活动由教科室主任蒋光明主持,袁欢、王尭、彭良清和李冬梅四位老师对该内容进行了解读。

四位老师先是阐述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主体结构与素养表现、内容演变与具体要求、重要变化与教学序列、教学评价与质量标准四个方面,解读了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变化以及具体做法。

袁欢

王尭

彭良清

李冬梅


她们提到“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具体阐述

一、

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

本次课标修订对“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分为以下两大主题。

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2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这部分内容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探索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增强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

图形与几何新增内容

了解新旧课标之间的变化,明确新增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知识结构,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1

第一学段(1-2年级)

新增了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会用简单图形拼图;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2

第二学段(3-4年级)

新增了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知道角的大小关系;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

3

第三学段(5-6年级)

新增了体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感受数学美,形成空间观念。



思考与启发

四位老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标内容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让大家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和思考。

1

链接生活,理解本质

教学要注重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现实的观察和比较中,直观认识图形的运动。联系生活,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重视引导学生体会图形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2

动手操作,把握特征

教学中要借助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运动的认识,让学生在图形的运动中来体会图形变换的特征。“图形的运动”要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3

沟通联系,发展能力

加强主题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整体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图形的运动和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跨越学科,提升素养

在教学中要体现综合,根据课标要求,不少于10%的时间要用于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跨学科不是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 ,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全面发展综合素养。





图形与几何领域为学生打开了数学学习的另一个世界,感受数学的魅力与多彩。认识图形,测量大小,感受位置的变化和运动的规律,感悟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几何的美妙。让数学学习因为图形与几何而变得更有意义、更丰富,让学生的成长更精彩、更美好。

 学而思则悟,思而学则智,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标,把握新动态,践行新理念,促进新提升!



【END】



图文曹佳怡 张馨丹

编辑|易翠

审核|李茂胜 曹强

营山县城守一小
开启每一个生命的美好明天。本公众号用于发布学校动态、通知、家校共育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