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年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是一桌解了乡愁的年夜饭、是家家门前挂起的红灯笼或是除夕晚上收看的“春晚”……
“年味”究竟是什么?今天,跟随善说会写的名家们,一同感受他们笔下的“年味”。
年味,是一种传统
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而年味,更是团圆、喜庆、祝福、祥和交织与升腾出的一种气息——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味,是贴出来的。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老舍《北京的春节》
年味,是有声的。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迅《祝福》
年味,是一种心绪
过年时人的表情、心情各不相同。
《除夕》
明·于谦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年味,是乡愁。
每遇了过年,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仿佛超常的喜事。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阎连科《过年的母亲》
年味,是期盼。
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到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的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林清玄《谈过年》
年味,是一桌年夜饭
《尔雅·释天》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除夜》
宋·陆游
守岁全家夜不眠,
杯盘狼藉向灯前。
相看更觉光阴速,
笑语逡巡即隔年。
年味,是围坐在一起。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斯妤《除夕》
年味,是差点撑坏肚子。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莫言《故乡过年》
年味,是一抹人间烟火
老屋有人做饭,窗前有人守候,门前昏黄的灯为归来的人亮着。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年味,是有家回的踏实。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这就叫年味。——冯骥才《年味》
年味,是有饭吃的温暖。
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梁实秋《过年》
年味,是一种仪式感
承载全部心愿的压岁钱,忙活一整天的手工年夜饭,雷打不动的除夕全家守岁…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
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年味,是对新一年的守望。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丰子恺《过年》
年味,是走街串巷寻情味。
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对于中国人而言
“年味”意味着
跨越旧周期,对新周期的美好期盼
代表着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美满
是对生活的最高仪式感
……
你认为“年味”是什么呢?
评论区等你来答
你在看就点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