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面对当前严峻形势,钢铁产业链企业如何破局,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10月30日,以“破局·行动·实战”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钢铁流通促进大会在山西省河津市举行。来自全国钢铁生产代表性企业、贸易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商(协)会的专家和企业家们齐聚一堂,解析钢铁产业链企业在危机形势下的生存之道与发展之术。
图为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由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与中共河津市委、河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会上做了专题演讲。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李晓武,运城市副市长薛永琦,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2024年度轮值会长、华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李刚为大会致辞。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智库专家、钢铁行业著名专家韩卫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苏长永在会上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钢铁行业发展形势、钢铁“走出去”等做了专业解读与分析。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鑫,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河北物产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继承,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津;中国冶金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熊余平等领导出席会议。大会由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艳主持。
会上,专家和企业家们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围绕当前钢铁产业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了深入分析,积极探讨了行业下行困局之下的破局之策。
姜维分析指出:“从宏观角度看,当前钢铁行业的下跌趋势与以往明显不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68亿吨,同比下降3.6%。同期国内钢铁表观消费下降6.2%,其中8月下降了13.5%,9月下降了11.1%,明显高于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下降5%、3%、3%。2021年~2023年,中国钢铁国内表观消费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三年下降,近3年,国内表观消费量累计下降1亿吨以上,今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可能降到9亿吨以下。尽管钢铁企业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有意识地控产、限产,但阶段性的表观消费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产量下降幅度,钢铁企业动态调整生产节奏的难度明显加大。”
“根据钢协统计的钢厂库存数据,今年钢厂库存持续在高位,与历史最高点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相比往年正常水平仍然处于高位。钢协对2022年7月到2024年5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钢铁产量、钢厂库存和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产量越高,库存越高,销售价格越低,销售利润率也越低。因此,把控产品库存水平是钢厂的重中之重。”姜维进一步说道。
经济效益明显下滑是全行业目前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前三季度,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4.54万亿元,同比下降6.87%;营业成本为4.31万亿元,同比下降6.14%,收入降幅大于成本降幅0.7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平均利润率为0.64%,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姜维表示。
韩卫东亦将钢材价格下跌的原因归结于需求下降。“根据当前数据和预测,国内钢铁需求预计下降5000万吨,这是前所未有的断崖式下降,也是钢材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他分析道。
行业压力传导下,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风险加速暴露。李刚表示,当前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下行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今年1-9月份的数据来看,钢厂和贸易商都遭受了不小的亏损。在去产能过程中,钢铁贸易商的数量急剧减少。
“效益下滑的根源在于供需不匹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需求增长放缓,而产量仍然保持高位,导致供需失衡。同时,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出口受阻问题,也对中国的钢铁产量构成了压力。”李刚分析道,“因此,钢铁行业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去产能的过程是残酷的,而且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钢铁贸易服务商也需要做减法,提高集中度,以适应行业的变化。”
“由于形势不佳,整个钢铁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和重构期。从上到下,整个行业已认识到供需平衡需要一个周期,并能理性看待和积极应对当前的行业危机。”陈雷鸣表示,本次会议以“破局·行动·实战”为主题,专门邀请了行业专家和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来指导大家如何“破局”,如何行动,如何实战,从而打破行业困境。
宏观经济方面,贾康表示,从当前的种种迹象来看,2025年有望出现新的局面。这是因为目前政策组合拳的力度前所未有,一系列增量政策接连出台,这些快速变化的正面效应已经显著推动了股市的上涨,同时也让各行业意识到新一轮的机遇即将到来。因此,2025年,抓住发展机遇、稳健经营应成为行业的主基调。
钢材需求方面,姜维表示,展望后期,钢铁消费需求总体仍呈现稳中有降态势,同时中国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钢铁需求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减中有增、降中有质。其中,建筑用钢需求下降但有望边际改善,制造业成为支撑钢材需求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加快发展将有力拉动相应品种的钢材需求。同时中国下游高端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家电等钢材间接出口保持持续增长,我国钢铁需求结构重心正在逐步向制造业转移,制造业和建筑业钢材需求占比从2020年分别为42%和58%,调整到2023年分别为48%和52%,预计今年将各占“半壁江山”。
韩卫东则分析道,只要信心恢复,房地产能够止跌企稳,建材需求可能止住下降。同时,板材应用领域增长也可能止步,变为平稳。在新的平稳平台上,结合国家政策,钢材市场有望达到稳定状态。“尽管今年上半年需求断崖式下降导致钢材价格跌穿以前最低价格,但我们认为价格未来会回到合理水平。同时,我们需要等待大环境的好转,包括PMI、房地产指标和PPI指数等指标的好转。在这期间,企业要耐心等待、稳健经营。”他说。
除了国内市场外,在“实战分享——走出国门的‘道’与‘术’”专题论坛上,国际化、出海是与会嘉宾对海外市场的畅想。
苏长永表示,钢铁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推动我国钢铁产业全球布局持续优化,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稳定、可靠、高效的全球化资源供应—钢铁生产—产品营销体系。以海外资产和海外销售额等指标衡量,行业国际化达到主要产钢发达经济体水平,领先企业国家化达到世界优秀钢铁企业水平。国内钢材出口加上海外基地生产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和下游产业“国际化”要求,稳定并不断提高我国钢铁国际市场份额。
“钢铁行业正面临重要转折期,需要大家非常清醒、稳健地经营。熬过这段时期后,大家将迎来行业发展的崭新局面。相信在‘破局、行动、实战’的主题引领下,钢铁行业将逐步走出困境,迈向充满希望的新未来。”陈雷鸣表示。
编辑 | 燕卫平
更多精彩
编辑 | 燕卫平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