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允许一切发生(深度好文)

文化   2024-10-25 20:30   河南  
点击蓝字 关注达见

达见(DJ009080)——书如镜,照人生。每天读点好书,人生更加智慧。请立即点击标题下“达见”关注订阅,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看点的延伸阅读。

弘一法师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他说:“莫以为佛门清净,把持不住一样有烦恼啊……”


 作者:达见XC




提起弘一法师,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大家并不陌生。


那句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就是弘一法师的大作。


一向孤傲的张爱玲,曾说过一句话:“在弘一法师的院墙外,我是如此的谦卑。”


相信,很多人之所对他如此敬仰,是因为他能够在39岁那年,舍弃掉一连串的头衔,比如,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话剧开拓者等等头衔,从原名李叔同,摇身一变成为弘一法师,从此,远离红尘,遁入空门。


也许,你我敬仰他,是羡慕他那份敢于舍弃的勇气,以及敢于直面内心的勇气。


如今,你我都生活在纷扰繁杂的世事中,每天忙忙碌碌,年复一年。有时,我们忍不住会问自己,人生到底为什么而活?我们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好像,人生除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之外,我们的内心似乎并不是那么平静。究竟,如何才能够在红尘中,拥有不被世事所扰的智慧,能够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感知生命的丰盈,不觉得空虚呢?


今天的我们,并不需要像弘一法师那样,远离红尘,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他的心境,来帮助我们达到内心的平和。


让我们一起读懂弘一法师的人生故事,探寻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汲取他的人生智慧与内心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到最后,相信您定有收获!


1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


他不仅擅长书法,还功于诗词,能绘画,还精通音律,又擅长戏剧。在很多人心目中算是一个通才,全才。39岁那年,看破红尘之后,又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弘一法师”。


若是单从他的人生履历中看,他妥妥地就是一个人生赢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妥妥地人生赢家,人生也是处处不完美,尽是遗憾!


李叔同的前半生:


1880年,李叔同生于一个富商之家,李叔同出生那一年,他的父亲68岁,老来得子,非常高兴。


李叔同自幼聪慧,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被誉为“神童”。


不过,5岁那年,李叔同的父亲就去世了。在其父亲去世后,家族逐渐走向没落,李叔同则由其长兄李文熙抚养。


由此可见,幼年时的李叔同,人生就充满了一丝悲凉的底色。


不过,人生有失就有得,家族没落也成为了李叔同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因此,而更加专心于艺术创作,找到了自己喜爱做的事情。


1897年,李叔同与俞氏成婚。而后,他携家眷与母亲一起南下,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这段人生期间,李叔同接连体会了爱而不得的痛苦,和曲终人散的无常。


1. 爱而不得的痛苦


李叔同曾经深爱过一名歌女,两个人曾产生过深厚的感情,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这位歌女却成为了他人的妾侍,为此,李叔同心中非常痛苦。


多年之后,当李叔同再次见到她时,看到她已经没有看往日的光彩,满眼竟是孤独与无助。这一巨大的反差,让李叔同又陷入了痛苦之中。


爱而不得的无奈,夹杂着对爱人的怜惜,让李叔同开始对世俗产生诸多疑问,他对人生也有了些许思考。


2. 曲终人散的无常


李叔同曾与四位好友一起,被称为“天涯五友”。


其中,李叔同创作《送别》,就是送给他其中的一位好友许幻园的。当时,许幻园家庭破产,雪夜中向李叔同辞行。李叔同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写下《送别》。


后来,四位好友竟相继离世,让李叔同深感孤独和失落。


这种种情感上的打击,对李叔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遭遇,让他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39岁那年,成为了李叔同人生当中一个分水岭。至此,他对世事又了更深的领悟,渐渐地,他的心境也从一开始的痛苦与无奈,逐渐蜕变为淡然与超脱。


在39岁之前,他也许是别人眼中风流才子,有着锦瑟年华,而在39岁之后,他终于摆脱了各种名利牵绊,看透了世间百苦,远离了红尘。


从此以后,人间再无李叔同,多了一个弘一法师。


他不再追求人世间的世俗,不再为世间繁杂所扰。日子也过的超级简单,每日一餐,一碗米饭,一盘咸菜足矣。从此,常伴青灯古佛,一过就是二十多年。


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


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大彻大悟之人,都曾经历过极度的痛苦。


人生的每一次磨难,其实都是一场修行,最终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接纳自己的境遇。


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终究要修补的只是我们的那颗心而已。


请允许一切发生!某天,当你回头看时,你才会明白,先前所有挫折和苦难,都只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圆满。


2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生走到了终点了。


走之前,他留下了一份临终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简短的32个字,却寓意深刻,我们逐句剖析下,看看其中蕴含的道理。


1.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人生在世,谁都不能没有朋友,友谊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抹亮光,而弘一法师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交友观。


这句话,其实出自《庄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也好,弘一法师也罢,都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关系一定是淡泊的,如同清水一般纯净无杂质,没有半点利益的牵绊,不拘泥于表象与形式,而是彼此发自内心的坦诚与包容。


《中说·礼乐》有一句名言,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当你带有目的性去交朋友时,你的发心就已经偏离了方向,你得到的也不可能是真朋友。


2.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弘一法师所说的“执象”,指的是执着于事物的表象。


如果我们太过于执着事物的表象,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执迷不悟。就算自己的目标近在咫尺,你也会相差千里,难以到达。


比如,很多人认为有钱了就一定幸福,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拼命地赚钱。结果,钱可能赚到了,但人心俱疲,或者身体健康也出了问题,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很幸福。最终,才领悟到,人生的幸福并不完全是钱决定的。


然而,当你没有领悟这个道理的时候,你很可能就会“执象而求”,与自己本心要追求的幸福背道而驰了,很容易陷入执迷不悟中。


总之,这句话,不管用在什么场合,都值得我们深思。


3.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句话可以看出,弘一法师早已经看透了生死。


他说,如果你问我要去哪里?我只觉得所去之处辽阔无边际,我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八个字,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好像在说,如果我离开后,你们想起我了,就可以抬头看看那春天枝头的繁花与头上的明月,因为,我将融入自然,重获新生。


其实,每个人都怕死,但是弘一法师心中却有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样的画面。


这是这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内心充满着无比超脱的境界。不得不说,人间清醒与通透者,莫过于弘一法师。


陶渊明也曾说过:“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每个人都会离开,既然都逃不开,那么就把躯体托付给这群山,这白云,这长空,这草木,化为尘埃吧。


从自然里来,又到自然里去,这本就是一种看透本质之后的平静和从容。


弘一法师的临终偈语中,让我们对待友情,对待事物的本质,以及对待人生的归宿,都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3


相信,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想不明白弘一法师为什么一定要出家呢?或许,还有一些人也想像弘一法师一样看破红尘,其实完全没必要。


接下来,讲两个有关弘一法师的小故事,您或许会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一个小故事:


曾经,徐悲鸿曾多次去看望弘一法师。


一次,徐悲鸿去看望弘一法师时,在山上发现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树,居然发出了新芽了。


于是,徐悲鸿就就对弘一法师说:“这棵故事,之所以能够发新芽,一定是因为您来到了这里,感动了这棵枯树,它才起死回生。”


话里,我们不难读出徐悲鸿对弘一法师的敬仰之情。


然而,弘一法师却平静的说:“不是的,是我每天浇水,枯树才慢慢活过来的。”


由此可见,弘一法师很清醒,他非常注重事实,完全不会被好听的言语所迷惑。


他清楚地知道,对于自然万物而言,那有什么感动天感动地,对于一棵枯树而言,不过是自己每天用一点点慈悲之心浇灌了它,给了它一份持续而长久的爱,才足以让它的生命得以延续。


我想,在弘一法师39岁之前,在他的人生前半场的经历中,他历经了爱而不得,却永远无法忘怀的人,他历经了曲终人散,去无可奈可的人间悲欢,他的心也许早已经枯死了。


只不过,在他39岁那年之后,他又重新一点点浇灌自己的心,以淡然、慈悲的心态拯救了自己的心,重获了新生,成为了弘一法师。


我想,他之所放弃一切名利,遁入空门,正是要追求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吧,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生活的着终极目标,无非,现在的我们正在不断地通过各种实现努力,来达到内心的平和,追求这一目标而已。


第二个小故事:


一次,弘一法师出家前的一位学生,非常崇拜他,特意找到弘一法师,表示自己也想遁入空门。


而弘一法师却告诉他说:“莫以为佛门清净,把持不住一样有烦恼啊。”


一句话,洞穿了其本质!告诉我们,想要清净,并不需要所谓的形式。


从侧面也告诉了我们,只要你能够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境,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获得内心的清净。


这一点,与王阳明提出的“默不假坐,心不待澄”很相似。


一个人想要到达内心的平静,完全不用拘泥于形式,你没必要去静坐。只要你的内心能够慢慢地沉淀下来,无论你走着、站着,都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定。


纵观弘一法师的人生,不得不感叹,人生在世,世事无常。


没有谁能够让人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生,谁也无法预判所有的缘分、所有的成败、所有的结果。


当事与愿违时,我们一定要有直面内心的勇气,要允许一切发生!


只要我们可以把持住自己的心,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喜欢,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长按识别关注 记得星标达见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达见
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达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