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见(DJ009080)——书如镜,照人生。每天读点好书,人生更加智慧。请立即点击标题下“达见”关注订阅,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看点的延伸阅读。
千年前,北宋五子之一邵雍,留下一篇《渔樵问对》,以渔夫和樵夫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述了天道和人道的运行规律。
全文不足6000字,却字字暗藏玄机,道尽了天下至玄之理,透视了天命,点破了人生福祸利害之关系,被称为千古奇文。
今天,让我们一起读懂《渔樵问对》其中的精髓,领悟其中的大智慧,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作者:达见XC
千年前,在伊水边,有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夫,手持钓竿,静静地垂钓于水边。
这时,有一位砍柴的樵夫路过此处,看到渔夫正在垂钓,便驻足歇息,与渔夫展开了对话。
对话一
樵夫问:“你能钓到鱼吗?”
渔夫答:“能。”
樵夫又问:“如果不放饵能钓到鱼吗?”
渔夫答:“不能。”
樵夫说:“鱼为了吃饵却被钩上,人为了吃鱼却得到了鱼,虽然追求是相同的,但损害却不同,为什么呢?”
渔夫回答:“鱼为了生存才会咬饵,而人也是为了生存才会去钓鱼,鱼和人固然都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好处,但也可能都因此而受到损害。对于鱼来说,鱼钩本无害,但钩上有了食物,就带来了害处。由此可见,食物比鱼钩的危害更大。同样,人为了获得鱼,也有失足落水的危险。鱼因鱼饵受害,人因钱财受害,鱼饵和钱财不同,但它们带来的害处是一样的,只不过大多数人在看问题时只局限于表面,没有想得那么深罢了。”
人生顿悟一:
关于名利与欲望
人生在世,若是我们过度的追求名利、钱财、欲望,就如同鱼因为贪吃鱼饵一样,定会受到伤害。
有的时候,我们只闻到了饵香,却忽略了饵下面可能还有鱼钩。当一时的贪念兴起时,很多人就会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只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不计长久的后果。
其实,对于鱼来讲,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能够伤害到鱼的鱼钩,而是鱼饵本身!
若是贪吃,不懂得节制,不懂得知足常乐,过分的贪婪,早晚会被欲望所累。
俗话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过于执着什么,时间长了,就一定会被其所累!因此,要有度,时刻问问自己,所得之时,是否必有所失?
比如,因为过度的劳累,不注重运动与休息,身体疲惫不堪,积患成疾;因为无法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够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疏于陪伴家人与孩子,而错失了孩子的童年。终有一天恍然醒悟,才发现,孩子的童年早就一晃而过,可惜的是,你再也无法参与其中。
人生太过于执于一念,注定无法释怀,又怎能做到坦然呢?
若是,每日为了某一个执念,而郁郁寡欢,定会错过了人生许多本可以快乐的时光。终究我们会明白,人活一世,不就是图个“傻傻地”快乐吗?
真的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那只是别人的事,仔细想一想,真的与你有关吗?还有那些执着的追求,又真的能证明什么吗?
其实,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在观看你,除了在意你的家人。同样,你死后,更不会有几个人真正的记得你。仔细想一想,你又在意几人呢?
所以,很多事情,莫要在意,如此,你才可以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对话二
樵夫问:“鱼可以生吃吗?”
渔夫答:“煮熟了才可以吃。”
樵夫说:“那必定得用我的柴来煮你的鱼喽?”
渔夫答:“是啊。”
樵夫说:“我知道柴对煮鱼有用。”
渔夫说:“你知道柴有用,但是,你是否知道真正有用的是火,如果没有火的话,柴即便堆积得像山一样多,那也是没有用的。”
人生顿悟二:
柴火相依,才能体现其价值!
无论是柴还是火,若是单独存在,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人生亦是如此,再强的个体,如果没有其发挥的平台,也不能有所作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就算你有再多的柴,如果没有火来点燃的话,就无法燃烧起来。只有等待时机,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哪怕只需要一点火星,也可能燎原。
所以,如果你是一把干柴,就去寻找你的火,如果你是火,就需要寻找能够支撑你持续燃烧的柴。唯有相互依存,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对话三:
樵夫接着问:“这么说,火的功劳确实比柴大,可为什么用火的人,还需要靠柴来传递火呢?”
渔夫答:“因为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没有本体,就需要依靠柴才有本体。柴没有作用,需要有了火之后才有作用。”
樵夫又问:“水有本体吗?”
渔夫答:“有啊。”
樵夫接着问:“火能不能把水给烧着了呢?”
渔夫说:“不能,虽然火可以主动去接触其他东西,但却不能随着其他东西而改变自身,所以碰到水就会熄灭。而水能随着其他东西而改变自身,但却不能主动去接触其他东西,所以碰到火就会变热,或者改变自身的状态。因此,水与火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关键就在于怎么去运用它们呀。”
人生顿悟三:
1、水火相熄,没有那个是最厉害的
火生于动,可以主动燃烧其他物质。而水生于静,却能阻挡火的燃烧。
当水遇到火时,水就会变热,甚至改变水的状态。当火与遇到水时,水也可以让火无法继续燃烧。
因此,火与水会相互制衡,万物相克相生!
从而告诫我们,没有哪个是最厉害的,无论你多么厉害,都会有制约你的东西存在。
所以,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无论你多么牛,都应时刻保持谦逊低调,才是长久的生存法则。
2、水火相济,万事万物需有度
对于火与水两个不相容的东西来讲,如果可以掌握一个度,有好的方法,一样可以很好的运用它们。
比如,用适量的火去烧锅里的水,即可以让水沸腾,还不会让水把火熄灭,就可以产生其价值。
所以,万事万物都讲究一个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对话四:
樵夫问:“你是怎么捉到鱼的?”
渔夫答:“我用六样东西捉到鱼。”
樵夫问:“这六样东西怎么来的?是天赐的吗?”
渔夫答:“这六样东西需要人准备,分别是鱼竿、鱼线、浮标、坠子、鱼钩和鱼饵。不过,准备好着这六样东西之后,能不能捉到鱼,能捉到多少鱼,就不完全是人可以把握的了。”
人生顿悟四:
慎始,善终,尽人事,听天命
虽然,人生中很多事,确实不会完全如我们所愿,这一点的确如此。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准备好了所有钓鱼的东西,就不可能连一条鱼都钓不到。
所以,做好我们该做的事,至于结果如何,一切顺其自然。
孔子曾言:“时也,命也;慎始,善终;尽人事,听天命。”
告诫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慎始,就是谨慎开始。
之所以要谨慎,就是要思虑清楚,思虑明白,要做的事到底应不应该做?值不值得做?
如果你思虑清楚之后,确定要做了,那就要善始善终,尽力而为。至于结果如何,就听天由命吧!
不过,如果对于一件事而言,如果我们做到了慎始、善终,那么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只要真正尽了人事,无论天命如何,都应该淡然处之。
对话五:
樵夫问:“有人祈福,真的能祈求得福吗?”
渔夫答:“善恶由人决定,福祸则由天决定。上天会奖善罚恶,自作的过错难逃避,天降灾难祈祷也无益。君子应修德积善,这才是应做的事。”
樵夫又问:“可是为何有的人行善却遇祸?有的人行恶却得福?”
渔夫说:“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遭报应,这是 “份”,而幸或不幸则是 “命”。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的命和份。”
樵夫追问:“什么是份?什么是命?”
渔夫解释道:“小人得到福是命,不是份;小人遇祸是份,不是命。君子遇祸是命,不是份;君子得福是份,不是命。”
人生顿悟五:
福报,就如同钓鱼,就算你准备充分,也未必能确保钓到鱼,但至少可提高概率。
灾祸,也如同钓鱼,你准备的越充分,虽然未必能够钓到鱼,但至少也提高了概率。
《史记》有言:“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行善的人,上天一定会赐予福祉,作恶的人,上天一定会降下的灾祸。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此,对于善恶,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
《三国志》中,刘备曾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去做。
而对于善恶,达见也有自己的理解,不作恶最大的好处也许就是,可以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不被玷污吧,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足够的底气来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就如同王阳明在临终前,可以很洒脱的说一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毕竟,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行善积德的好处,就是可以死得其所!
对话六:
樵夫问:“我背负一百斤柴火没问题,但加了十斤就会受伤,为什么会这样呢?”
渔夫笑了笑说:“我们没有背过柴火,但类似的事我遇到过。有一次,我钓到一条大鱼,拉扯了许久,想放弃吧,有舍不得,想抓住它吧,又很费劲,最后花了很长时间才抓住它,我差点就被拖到水里。这是不是给你多背柴火类似呢?凡事只要超过我们的能力,哪怕只多一点点,也会造成伤害的。”
人生顿悟六:
凡事需有度,量力而行
《左传》有言:“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其过鲜矣。”
有能力就前进,没有能力就后退,按照自己的力量去行事,过错便会减少。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不要做,哪怕再具有诱惑力,也不要去做。因为,做起来吃力的事,只会过度消耗自己,让你疲于应对。
《论语》有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慧的人,会了解自己的能力,不会盲目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从而就不会产生困惑。
凡事量力而行,万事皆有度!
对话七:
渔者和樵夫在伊水边上一问一答,其乐融融,不一会儿,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不知何时,渔者又感叹道:“这世间万物繁多,却没有杂乱无章之感。在这天地之间,万物都可以以无心的状态去了解。此时,除了你,我还能和谁一起探讨这些呢?”
樵夫继而问道:“如何以无心的状态去了解天地万物呢?”
渔者说:“无心就是无意,无意就是不把我和物区分开来,便能明白天地万物的道理。”
樵夫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呢?”
渔者说:“以万物为标准来看,我也是物,以我为标准来看,万物也是我。天地是万物,万物也是天地,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何必区分人与物呢?”
人生顿悟七:
相信渔夫一定读过庄子的《齐物论》,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一切皆归于自然大道之中,人同样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就是万物中的一份子。
从中,我们可以领悟一大智慧,就是人要融于万物,而不要区分万物,就是一定不要有“分别心”!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自我”与外物之间的区分,就不会把“自我”与万物分离,才能够以无心的状态去感知身边的万事万物,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分别心”,更不会有什么烦恼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分别心”呢?
分别心,就是你总是以自己的喜好或者观念来评判事物,分出所谓的好与坏,美与丑,贵与贱等等。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你给他一个钻石拿在手里玩,他可以玩的很开心,而你把钻石拿走,给他换成一个小石头让他玩,他依然可以玩的很开心。原因就是因为,婴儿的眼里并没有“分别心”,无论钻石也好,石头也罢,对于他而言都只是一个玩具罢了,并没有贵贱之分。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喜欢去作比较,多半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心”,因此,痛苦就来了!
比如,我们总是喜欢比较谁的房子大,谁的车子贵,谁的学历高,谁的孩子成绩好,等等。
如此一来,你怎么可能会开心呢?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有人会比你好。
若是你能够放下“分别心”,那么房子对于你而言,无非就是在里面吃喝拉撒而已,车对于你而言,无非就是一个代步的工具而已。你也不会因为美丑而去区别一个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如此一来,你看到的什么就是什么,就不会再带着“分别心”生活,无论贫贱富贵,在你面前一视同仁,心就不会泛起波澜,怎么还会有烦恼呢?
其实,我们常常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这个世界,从而容易产生偏见和局限。
要懂得放下自我,用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世界和自己,才能更好的融合其中,实现自洽的人生。
忘掉自我,人生才能更自在,更从容!
最后,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大智慧,字里行间写满了至真至理!
不过,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告诫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还不够深入,唯有深入思考,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祝福,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有一点收获,哪怕仅有的一点也好,祝福您能够拥有自洽的人生,生活的更自信、更从容!
喜欢,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