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创作《F大调第三交响曲》时,已是50岁。他当时住在德国威斯巴登,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创作环境非常宁静优美,窗外的莱茵河与远处的黑森林都成为了他的灵感源泉。这部交响曲的创作完成于1883年,距他的第二交响曲问世已有六年之久。勃拉姆斯在创作这部交响曲时还受到了贝多芬的强烈影响。尽管他努力走出贝多芬的阴影,但贝多芬的音乐精神仍然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特别是《第三交响曲》,常被认为是勃拉姆斯对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一种回应,只不过勃拉姆斯笔下的英雄更为内敛而富有反省的意味。在当时的音乐界,这部交响曲一经问世便受到高度评价,尤其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称其为“英雄交响曲”。然而,这里的“英雄”并不像贝多芬那样的充满斗志,而是带有更多沉思与内在挣扎的特质。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指挥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 )《勃拉姆斯 第三交响曲 等》
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以严谨、深沉而富有感情的演绎著称。朱里尼曾任职于洛杉矶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英国皇家摄政街芭蕾舞团等知名乐团,并曾与众多国际顶尖乐团合作演出,包括柏林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他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被誉为音乐界的传奇。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音乐由管乐器的三个音符动机展开,象征着“自由而欢乐”的主题贯穿全篇。乐章在严谨的结构中展现了庄严与力量,第一主题雄浑有力,第二主题则展现田园般的宁静。全乐章在宁静而充满光辉的音调中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三部曲式,展现出安静而崇高的气质。A段主题由管乐奏出,营造出圣洁的氛围;B段则以低沉的三连音节奏呈现,对比出一种悲剧性的情感。最终,乐章在安详的音调中落幕。
第三乐章:略快的稍快板,c小调,三段体。取代了传统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以宁静的旋律展现抒情风格。主题由大提琴演奏,具有热情而暗淡的色彩。中段的对比主题明亮而忧愁,整体气氛带有勃拉姆斯特有的伤感与抑制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