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五首有编号小提琴协奏曲(K.207、K.211、K.216、K.218、K.219)创作于1775年至1777年之间,是他早期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他对小提琴技巧的掌握,还体现了他在旋律、和声、结构等方面的成熟。这些小提琴协奏曲以明快、优雅的风格著称。
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K.216,是莫扎特在1775年9月12日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当时他只有19岁。这部协奏曲共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第三乐章为轮旋曲(快板)。这部作品受法国小提琴音乐的影响,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慢板部分借鉴了加瓦尼亚斯与亚力山大·格南的作品。整部协奏曲的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展现了莫扎特早期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
穆特在1977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和卡拉扬首次在萨尔茨堡亮相【穆特在13岁时遇到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这段合作关系持续了13年,直到卡拉扬去世,她是唯一一位与他一起演出并录制唱片的小提琴家。】,并在1978年发行了首张专辑。她以出色的演奏当代音乐而闻名,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专门为她创作的。她的演奏风格被卡拉扬盛赞为“自梅纽因之后最杰出的小提琴天才”。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这是一首奏鸣曲式的协奏曲,开篇由乐队引入,以强弱对比呈现出改编自莫扎特音乐剧《牧羊人之王》(K.208)的第一主题。随着第一小提琴的引导,双簧管与圆号弱奏主调主题,随后主奏小提琴进入,与乐队完美交融。在发展部,小提琴与乐队的互动极富戏剧性,特别是主奏小提琴的新旋律与转调的交替,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对比。最后,双簧管奏出熟悉的音型,引领到再现部,以主奏小提琴为中心,主题完美再现,乐队以华彩引向结尾。
第二乐章:慢板,D大调。这一乐章柔美而富有诗意,长笛代替了双簧管,第一小提琴率先引入主题,伴随的是三连音的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及低音弦乐的拨奏。主奏小提琴将主题反复并予以变奏,长笛和第一小提琴继续带出属调的副主题,主奏小提琴随后继承。发展部是最动人心弦的部分,主奏小提琴对主题的处理细腻温婉,最终带入再现部,并以优美的华彩与熟悉的结束音型圆满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G大调。此乐章轻快活泼,首先由弦乐奏出主要主题,随后双簧管与圆号加入,营造出层次丰富的音乐氛围。主奏小提琴表现出活泼而富有动感的旋律,追逐般的节奏令人愉悦。副主题略带悲情,却与主要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G小调的行板段落,展现了主奏小提琴的抒情一面,随后小快板的民歌风主题呼应了斯特拉斯堡的传统曲调,因而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为“斯特拉斯堡协奏曲”。最后,乐章在平静而优雅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