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丨肖皓: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中非人工智能合作

学术   2025-01-14 11:02   湖南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
中非人工智能合作




肖 皓丨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2024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提出与非洲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全球南方”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技术进步始终是其关键驱动力,其中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质态特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了生产工具和社会协作的智能化,打破社会化大生产的边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催生新的产业,重塑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影响国际分工格局,正在成为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人工智能的技术复杂性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包括隐私保护、伦理风险、技术依赖、就业替代、产业转移与社会公平等问题。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问题由于技术差距较大、产业基础薄弱、治理能力不足而更加复杂,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释放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缩减其引致的“新鸿沟”,是“全球南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亟需共同面对且合力破解的重要议题。




人工智能合作已成为中非携手
推进现代化的共识




中国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日益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中的战略价值。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指出“发展人工智能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非洲也同样重视人工智能对现代化进程的赋能,非洲联盟执行理事会通过了《非洲大陆人工智能战略》(Continent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以加速成员国间的人工智能开发与整合,并将其纳入非盟《2063年议程》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双方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不仅是携手实现现代化建设与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同应对全球技术不平等与数字鸿沟扩大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面对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普遍“失声”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积极为发展中国家发声。中国先后发布《中国关于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立场文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政策文件,倡导构建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与规则平等,同时支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与援助,以弥合智能鸿沟和治理能力差距。这些倡议得到了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国家广泛的响应和支持。20244月,中非双方在《2024年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关于中非人工智能合作的主席声明》中明确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合作的共同愿景,此后在《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共建人工智能合作中心等具体方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进一步将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纳入了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的重要议程。基于共同的现代化建设追求,中非双方在加强人工智能合作、携手推进现代化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

第一是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平等共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初衷旨在最大限度地辅助与释放人类的潜能,而非取代或异化人类,更非固化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中非双方致力于共享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机遇,一致同意推动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促进产业合作与发展,不断缩小数字鸿沟与智能鸿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非双方人工智能合作方案有别于西方的霸权逻辑以及其以资本驱动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更加平等、互利和共赢的合作精神。

第二是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合作共识。长久以来,中国不仅着力加强自身人工智能能力建设,也致力于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平台。非盟《非洲大陆人工智能战略》中提出“加强区域与全球合作,巩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双方都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本质上是全球性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需要跨出“小圈子”。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安全风险与治理要求,中非双方将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和《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国际框架下,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在适用情况下共同推进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

第三是人工智能伦理中的人权共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仅是尊重和维护个人权利,更应增进人类共同福祉。非洲国家通过的“拉巴特共识”中亦提出,人工智能的开发要基于道德和人权标准,为所有人服务。中非双方共同深信人工智能应以“智能向善”为宗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化和人性化发展。




中非人工智能合作具有
坚实的现实基础






在合作历程上,中非双方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并持续深化相关领域的合作。回顾历届中非合作论坛内容,双方的数字经济合作从最初聚焦于电力、通信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拓展到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数字技术的社会化应用。20248月和9月分别发布的《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向人工智能领域延伸。基于此,双方将共同参与实施“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倡议”等,以加强“以数字化推进现代化”的能力建设。同时,双方将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和《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国际框架下,深化全球数字治理合作,共同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在合作潜力上,中非人工智能合作在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领域有明显的互补性。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2年,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中的占比达61.1%。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出口数据库(CAIED)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3年,中国与亚非拉多国合作完成了155个人工智能项目,涵盖卫生、通信、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非洲拥有约14.6亿人口,青年人口比例高达60%,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与广阔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非洲正处于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集聚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数字化、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公共服务优化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在合作实践上,中非双方通过政策对话、高层互访、联合声明及战略对接,共筑合作平台与机制,呈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势。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双方合作聚焦“数算网”一体化,以提升非洲智能化转型能力。中资企业广泛参与非洲的网络布局,涵盖海底电缆、“4G”或“5G”移动通信网络、光纤宽带和卫星服务等领域,服务超过9亿非洲人口。此外,中国企业在非洲部署多个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其中,由中国能建与华为合作建设的埃及政府数据与云计算中心于2024年正式启动,是北非首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处理中心。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中非双方致力于通过民生项目普惠非洲,积极探索“AI+”的创新解决方案。例如,第四范式公司及其子公司中能拾贝为埃塞俄比亚吉布三水电站建设了计算机辅助维护管理系统,极大提高水电站运维及生产效率。又如,2022年,传音人工智能技术部和同济大学开发出一整套非洲本土语言豪萨语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使非洲人民能够以本土语言体验智能生活。




加强中非人工智能高质量
合作的机制建设




中非人工智能合作稳步推进,正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的新阶段。当前,非洲在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硬件基础设施滞后。除电力供应不稳定、互联网渗透率低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外,非洲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不足。目前,摩洛哥是少数具备足够计算能力支持人工智能生成的国家,而非洲大陆半数以上数据中心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和摩洛哥4个国家。数据资源分布不匀,阻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第二,数字人才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积累差异,非洲国家在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普遍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即使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表现相对领先的赞比亚,具备基本技能水平的人才也只占43.6%,具有标准技能水平人才占25.2%,具有高级技能水平人才仅占6.6%。这种数字人才缺口进一步限制了非洲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吸收与转化能力,阻碍了该技术在本地的深入发展与普及。

第三,高质量数据利用不足。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而在非洲,数据利用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显著的挑战。数据集往往有限且不完全符合当地人口特征,且数据碎片化问题严重,导致人工智能模型容易产生偏见,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需求。此外,非洲缺乏有效的国家或区域层面的数据治理框架,法律法规建设滞后,进一步限制了数据的有效利用。目前,非洲54个国家中仅36个国家建立了数据保护法规。在肯尼亚,虹膜扫描数据的使用就因缺乏明确的数据保护政策而被政府叫停。

第四,人工智能领域大国博弈加剧。近年来,美西方国家加强了对非洲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投入和干预力度,对中非人工智能合作带来一定影响。在基础设施与技术领域,美国鼓励跨国公司在非建数据中心,如微软在南非建设数据中心、谷歌在加纳设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同时,美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联盟关系,施压非洲国家拒绝采用中国“5G”技术,并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更广泛的出口管制。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中国倡导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强调在合作中融入非洲语境和本地叙事,以实现技术的本土化应用。而美西方国家侧重于推广现有的国际标准和规范,强调透明度、问责制和数据保护,力求确保技术的安全和可信度,并试图通过其治理框架塑造非洲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非双方应积极加强机制建设,补齐短板,聚焦重点,携手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合作,促进区域内的包容性增长与现代化建设。一是完善长效协调机制。中非双方应定期举行高层对话会议、设立联合工作组,充分利用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中非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交流合作基地等平台,就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数据治理等进行信息共享与经验分享,确保双方合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机制。中非双方通过联合研究、访问学者等方式,开展联合培养、短期培训等项目,政产学研用各方形成合力,提高当地数字素养与能力。鼓励进行技术研发与转移合作,助力各国提升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三是强化产业合作机制。中非双方通过政企合作、多边金融机构参与等方式,加大对非洲算力、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力度,为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提供硬件基础。鼓励中非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四是拓展国际协调机制。中非双方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开展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平、开放、包容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原文请见《专家笔谈·中非合作提质升级:新动能、新领域与新路径》,《西亚非洲》2025年第1期)







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
专注中非经贸主题,了解中非经贸相关信息,分享中非经贸相关智库成果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