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日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能收到文章,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日刊”关注
2024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4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许多文学会议上都谈到文学的消亡——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会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 失,会不会终结。我听到很多的提问——在不同的文学场合,都有人问这个问题。谈到这个,我 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论莎士比亚》中所说的一段话:
“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
这是雨果的回答。
我还想到另一位大作家左拉,他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其中说道:“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蔑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我呢,我的看法迥然不同。”
这是左拉的回答。
有新的论点可能认为,我们今天的情况跟十九世纪完全不同——可是十九世纪的读者会说,我们十九世纪的读者面临的全部问题和十八、十七、十六世纪的完全不同!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完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什么时装展啊,各种各样的戏剧啊,什么立体投影啊,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仍然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的一个花花世界。有很多人被那些场所给吸引了,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
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当年在比例和强度上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 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
在真正的读书人那儿,如果找到一本非常好的书,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开始,打开这本书,生活中的其他仿佛都给驱逐了。好像再也没有其他乐趣,所有的陶醉和幸福尽在这本书里了。当看到书的一半时,兴奋和幸福也达到了顶点,他不断地被这些文字所营造的场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吸引,这些文字引起了他的无数想象——那种幸福和快感,远远不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那是一种巨大的快感。当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阅读者甚至还会产生出一种忧虑、害怕的感觉——担心这本书眼看就要读完了,他也很快就要从这个世界中走出来了——再到哪去呢?
好的阅读者如果有能力去捕捉文字当中的隐秘,就要从文字中还原一些东西,从词汇和标点符号开始,进入一个作家在那个特殊时刻的激动、喜悦、幽默、微笑,还有愤怒等。一个真正的文学阅读者能够通过文字,去接近一个作家在创作那一刻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多多少少回到写作者的位置上去。现在有的人之所以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读不进去,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还原力,完全把文学作品当成了普通的文字制品去读,所以才会觉得文学作品还没有其他那些故事和信息来得更刺激更直接。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关于文学消亡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和十九世纪提出文学要完结的那批人一样,他们是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
(摘编自张炜《今天的遗憾和慨叹——在上海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科技带来的最大匮乏是人的匮乏。政治和商业文化联合起来,异化了人的精神,于是,真实的人性和情感经常处于被扭曲状态,人的生存本质——就是人的精神价值,被扭曲和遮蔽,人被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对此,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因为文学是“人学”,能促使人更深入也认识人生和自己,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从而对物质文化进行反抗和批判。而且,它敏锐地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感知和关注容易为人所忽略和遗忘的心灵世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文学还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面,发掘生活中的美和善,表达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阐释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对被物质严重异化的社会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理性的批判。事实上,只有具有精神追求,人才可能避免陷入虚空。如果完全被物欲统治,成为物质文化的奴仆,很快陷入生存的虚无化,在不断的物质消费中丧失生存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在这方面,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具有其价值独特性。因为它是个人创作也面对个体的艺术形式,阅读中还需要读者想象和思想的介入,同时还拥有非常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更具有优势。
这里涉及文学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学价值的实现当然需要读者参与,但这种参与不应该是文学对大众的屈从和迎合,而应该是引导和提升。在当前情况下,也许真正优秀的文学会为人们所忽视、低估和冷落,但是这种方向却不应该改变。只有真正具有思想力、批判力的文学才能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吸引大众、引导大众,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依靠迎合大众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学价值的。低俗的趣味、通俗的故事,确实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吸引大众,但这种快餐式的“文学”与任何其他即食式消费品没有两样,它能很快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也很快会为大众所厌倦,最终沦为一种普通的文化消费品。
(摘编自贸仲明《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给所有的阅读者以独特的语言享受,且让其参与文字的想象。
B.与其他文字制品相比,文学作品里面的文字没有乐趣和刺激性,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C.政治和商业文化异化人的精神,把人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这阻码了科技的进步。
D.如果我们能通过文学感知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并积极面对世界,或许能摆脱物质的奴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新形式的挑战,今天和古代一样,都有很多人被某些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
B.真正的读书人在读一本好书时,是陶醉和幸福的,会沉浸于书中营造的场景,其所担心的反而是好书快要读完了,无法再享受精神愉悦。
C.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拥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有优势。
D.文学研究的是人,可以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文学可以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激发人性的积极面。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有关文学的意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卡夫卡《审判》、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文学作品对人类生存真相的揭示和批判,抵达了文学思想的最深处。
B.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历代留下的文学著作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犹如汪洋大海一般烟波浩渺。
C.文学需要读者参与,而始终有真正执着热爱文学者,肯定会有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寻找美感与乐感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D.在具体的精神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帮助人突破生存的困境,克服对生命有限性的恐惧,给脆弱的生命以情感和精神的抚慰。
4.材料一中,作者开篇不惜笔墨引用雨果、左拉的言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认为,文学不会消亡,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其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楼与人的记忆
李国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一下,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四层楼给我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自从那座四脚八岔,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以后,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如今的这幢楼,蜇居于天桥之下,一幅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彩的样子。
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水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地,矮趴趴地,按说是新中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益发地暗淡,益发地寒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八王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
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虽然,这幢四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
不过,我对这幢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1980年的春天,有点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文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拐弯的南小街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无论如何,那是我被流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两巻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为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改选》,而罹无妄之灾,被扼杀的文学生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心绪万千,泪水难忍么?所以,我对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我这样第一次出书的作者来说,确实使我生出一种母校的归属感。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路。
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二十多年,长期流放于深山老岭,劳动改造于铁路三线,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同时还远离文学,远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于我,对于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身难忘。
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这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是新时期文学发轫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国文,我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的,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
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
2012年
(有删改)
6.下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应该发展和进步,这是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B.作者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比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有保留价值,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C.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人生的曲折经历,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D.作者之所以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只是因为作者热爱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心目中的文学殿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作者下放期间艰辛、孤独的生活,既为接着写自己来到出版社的忐忑心情做铺垫,又突出苦尽甘来的无比珍贵。
B.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发人深思,既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楼与人的往事的记叙,更是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
C.“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用“春雨”比喻人生中的困境,表达了要勇敢面对人生困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的精神。
D.文章写韦君宜、秦兆阳两位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是作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样在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8.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4分)
9.有人说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也有人说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 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燕王于是 赍 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燕王哙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王哙卒,昭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
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①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曰:“然则奈何?”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故桓公②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王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涂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注]①乌喙:中药附子的别称,有毒性。②桓公:齐桓公。下文的“韩献”指晋大臣韩献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夫秦之攻A燕也B弥地C踵道数D千里E虽得F燕城G秦计H固不能守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经营,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思不同。
B.期年,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中的“期年”意思相同。
C.被,指覆盖,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相同。
D.赍,送给、付与,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向燕文侯陈述利弊,让燕文侯认识到与赵国统一战线,燕国方可无忧,最终燕文侯答应了与赵国联合。
B.齐国攻打燕国,苏秦前去劝说齐宣王,他以人饥饿而不吃有毒的植物为喻,说明燕国没有野心,说服齐国把十城归还燕国。
C.苏秦在劝说齐宣王时旁征博引,以齐桓公、韩献子为例来告诫齐宣王要学会运用转祸为福、因败取胜的方法。
D.材料一中,苏秦认为自己的学问足以游说国君;材料二写苏秦先后游说燕国国君和齐国国君,都获得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4分)
(2)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4分)
14.材料二中,苏秦认为燕国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重夸①州宅 ②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
元稹
仙都难画亦难书,暂合登临不合居。
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
人声晓动千门辟,湖色宵涵万象虚。
为问西州罗刹岸 ③,涛头冲突近何如?
[注]①白居易读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此末句为“谪居犹得住蓬莱”)诗后,作《答微之夸越州州宅》云:“贺上人回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厌看冯翊风沙久,喜见兰亭烟景初。日出旌旗生气色,月明楼阁在空虚。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②州宅:越王台,在卧龙山磨盘冈下。③西州,指杭州。罗刹,钱塘江,钱塘江潮头汹涌澎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前篇”指元稹所作的《以州宅夸于乐天》,“重夸”意为再次向友人夸示。
B.首联上下两句分别重复使用“难”“合”二字,以强调语气,表示极度夸赞,紧承题旨。
C.颈联实写州宅晓、宵景象,照应题目“旦暮景色”,以静衬动,突出州宅繁华热闹的景象。
D.尾联针对白居易和篇的谐谑之语,报以同样幽默的调侃,可见唱和双方亲切的关系。
16.刘克庄《后村诗话》评此诗曰:“‘绕郭’二句尤警策者。”警策即警句,即精当、耐人寻味的语句。据此,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的颔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语文课堂上,王老师讲解“以实喻虚”时,列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以霜喻月光的两句“ , ”。
(2)中秋之夜,小明在院子里赏月,看到月光下的树木在风中摆动,非常可爱,不禁想起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 , ”两句。
(3)古代文人对春天情有独钟,古典诗(词)文中,常常写万物在春天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于丁酉年初夏,涉足湖南零陵,寻访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出家修行和练字的绿天庵。漫步绿天庵,思绪逐浪,神驱千年。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此诗写出公孙大娘及其弟子剑舞时,天地动容,江海壮色的壮观画面。我分明感到,怀素的狂草,呼呼生风,寒光凛凛,在游龙惊蛇中透出阵阵剑气,我禁不住要高呼了,这不就是纸上的剑舞吗?
诗、书、舞,不就是艺术的同源、线条的共生吗?诗行的腾挪跌宕, , ,不都是线条的变形夸张吗?这一切的最终追求,都是人类审美的需求,只有美才可以将这些线条归纳起来,抵达审美的终极目标,完成心灵花朵的开放,以臻万紫千红的世界。
我把思绪渐渐收拢,集中在绿天庵,背景是一块巨大的岩壁,平整如盘,怀素狂草,赫然在目,它那冲破一切狂飙突起的状态,自由奔放特立独行的风貌,神鬼莫测变化万端的诡秘,生风 挟雷翻江倒海的气势,如巨浪扑向岩壁。天幕渐渐拉开,摩崖《自叙帖》映入眼帘,满壁烟云。
摩崖之下,唐公孙大娘《剑器浑脱舞》正在表演,寒光四射,风雷呼啸,与怀素飞动的狂草( ① ),如洪波喷射,如九流回环,如连山喷雪,如绝壁挂松。风声,剑声,笔声,舞声,融合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绿天庵之绿,是永州大地的主色,今之善舞者,将会在主色中调入更多色彩,这种色彩点染社稷苍生,会让民生的舞台更充沛饱满,使锦绣潇湘更( ② )。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以“书法”和“舞蹈”为话题,仿写两句。(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借助宇宙高能粒子流指示土壤含水量。土地的含水量怎么会和宇宙射线搭止关系呢?土壤的主要成分中,水的相对介电常数约为80,而其他物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在3~7,大大低于水的。因此,土壤的相对介电常数主要由水的占比决定。根据测得的数值差异,传感器就能计算出土里具体含有多少水。然而, ① ,在广袤的农田上,它能“罩”的地盘小得像一个点。为了获得全面的土地湿度数据,需要广撒网式设置传感器,成本太高。
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更大范围的土地湿度?我们知道,一切具有温度的物体都在发射电磁波。大气层外的卫星接收这些电磁波信号后分析波段,就能推演出对应的土壤湿度。②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在无接触条件下实现对平原山地旱情和对江河流域水情,因而 应用于广泛环境监测等场景中。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有限的资源,维持种群的生存与发 展;又展现出奇妙的共生现象,如蜜蜂与花朵的相互依存,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等,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也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双轮。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2025届高三10月金太阳联考
语文答案
1. D
2. C
3. B
4.①引出关于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话题,引发读者对文学命运的关注。
②借雨果、左拉的言论表明不同时代都有人认为文学已濒临死亡,但他们对此持否定态度,为下文阐述文学不会消亡的观点做铺垫。
5.①每个时期文学虽都面临新艺术形式、娱乐形式挑战,但文字、文学阅读的魅力不可取代。
②真正的读书人能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获得独特的幸福、快感,这种感受非其他艺术形式能及。
③好的阅读者能通过文字还原作家创作时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那些认为文学作品不如其他故事信息刺激直接的人是缺乏想象力和还原力的,不能代表文学本身没有价值,所以文学不会消亡。
6. A
7. C
8.①运用对比手法,将三十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给作者留下的高大、气派、庄重、堂皇的印象,与三十年后被过街天桥包围后局促、窝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进行对比,突出了大楼前后的变化。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楼“蛰居于天桥之下”“一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等人的神态和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楼如今的破败景象。
9.示例一:赞同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
①作者理智看待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虽对其怀着深深敬意且有难舍的眷恋之情,但也明白时代发展、历史进步下大楼拆迁或许是必然结果,如“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
②作者能客观认识到活着的人、未来比死去的人、现实更重要,更高层更亮堂的出版社大楼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体现出其面对现实的理智态度。
示例二:赞同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
①作者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有着特殊感情,因为它见证了自己文学之路的开启,如“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也就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路”,回忆起这些经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
②作者回忆起在出版社与韦君宜、秦兆阳等前辈的交往,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关注与扶持让作者终生难忘,这些历史往事在作者心中弥足珍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历史的珍视与激动之情。
10. BEG
11. C
12. B
13.(1)如今您放弃本业而去从事耍嘴皮子的事,穷困,不也是应该的吗!
(2)用谦卑的言辞向秦国谢罪。秦国知道大王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归还燕国城池的,秦国一定会感激大王。
14.①燕国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兵力强盛。
②燕国南面有赵国作为屏障,秦、赵相互牵制,燕国可在后方坐收渔利。
15. C
16.①画面感强:颔联描绘了新雨后环绕城郭的烟岚和初上灯盏时满山的楼阁,营造出清新、朦胧又璀璨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②动静结合:“绕郭烟岚”是静景,“满山楼阁上灯初”则是动景(灯光亮起的动态过程),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具层次感与活力。
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渲染州宅景色之美,以具体可感的画面诠释了首联“仙都难画亦难书”的夸赞,且为下文描写州宅旦暮不同时刻的景色做了铺垫。
④对仗工整:“绕郭”对“满山”,“烟岚”对“楼阁”,“新雨后”对“上灯初”,在形式上整齐美观,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17(1)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示例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示例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示例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18.①相得益彰
②绚丽多彩
19.书法的笔走龙蛇,挥洒自如,纵横捭阖,不都是线条的肆意飞扬吗?舞蹈的身姿摇曳,辗转腾挪,轻盈飘逸,不都是线条的灵动变幻吗?
20.①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冲破一切”“自由奔放”“神鬼莫测”“生风挟雷”等多个方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怀素狂草的状态、风貌、诡秘和气势,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通过对怀素狂草特点的细致描绘,展现出其狂草艺术的高超和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怀素狂草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21.①传感器的测量范围有限
②利用这种原理
22.表述不当之处:
①“对平原山地旱情和对江河流域水情”成分残缺。
②“应用于广泛环境监测等场景中”语序不当。
修改后的句子: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在无接触条件下实现对平原山地旱情和江河流域水情的监测,因而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等场景中。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有限的资源,维持种群的生存与发 展;又展现出奇妙的共生现象,如蜜蜂与花朵的相互依存,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等,这些现象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也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双轮。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段材料通过对比自然界中的生物关系与人类社会的互动模式,深刻揭示了“共生”与“竞争”作为两种基本动力,在构建复杂系统(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竞争是生存法则的一部分,它们为了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配偶等)而展开激烈的争夺。这种竞争有助于筛选出适应环境的个体,促进物种的进化和发展。然而,自然界同样展现了生物间的共生现象,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如蜜蜂与花朵之间的授粉关系,既帮助花朵繁殖,也为蜜蜂提供了食物来源。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多种多样,有的提供庇护,有的则进行营养交换。这些共生现象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共生”与“竞争”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竞争促使个体、企业、国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追求创新和效率,从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而共生则体现在资源共享、合作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多样性。
因此,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共生”与“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双轮。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复杂而精妙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需要学会在竞争中寻找合作的机会,在共生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参考立意
(1)生态系统的智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如何从自然界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对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性。
(2)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竞争:讨论在全球化加速的当下,国家之间如何在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世界秩序和推动全球发展。
(3)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科技快速发展如何在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竞争、就业结构改变等社会挑战,以及社会如何寻求创新与包容的共生策略。
竞合之间,共筑未来
在浩渺的自然界中,生物间既角逐于有限资源的争夺,又共舞于奇妙的共生之舞。这种竞争与共生的交织,编织出了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同样,在人类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个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也愈发显著,它们如同双轮驱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自古以来,无数的事例证明了竞争的力量。在商业领域,各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服务的升级;在学术领域,学者们为了争夺学术话语权而潜心研究,从而推动了知识的拓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达尔文所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激发了人们的潜能,促使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以在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然而,共生同样不可忽视。在自然界中,蜜蜂与花朵的相互依存、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等,都是共生的生动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共生体现为个体间的合作、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以及国家间的互利共赢。共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合作中实现共同的发展。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共生并不意味着放弃竞争,而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以实现更大的共同利益。
在当今社会,竞争与共生并存且相互促进。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既要保持竞争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又要注重共生的理念,寻求合作共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因竞争与共生而成就的辉煌。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竞争与共生的双轮驱动下,人类社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古人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该在竞争中不断自强,在共生中展现包容与智慧。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竞争激发活力,以共生凝聚力量。让我们在竞合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共同构建一个繁荣、和谐、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竞合之间,共筑未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以合作的姿态共创辉煌!
竞争共生,双轮并进
竞争,一如猎狗穷追不舍与兔子拼命逃生,是我们为了生存发展而作的努力;共生,一如蜜蜂与花朵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相互支撑,互惠互利。竞争与共生,两种关系并不矛盾,相反是紧密相依。
竞争与共生,是社会进步之车的双轮,双轮并进,一路同行。
不管竞争多激烈,我们都是“共生”关系。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本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命运相依,同担风雨。疫情全球化和全球抗疫,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什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关乎人类命运的事情上,任何人、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只能合作共生,才能走向美好未来。
竞争不应该破坏共生关系,共生是我们生存发展之所依赖。经济全球化既使资源竞争越发激烈,也使我们的“共生”关系日益凸现,使世界在很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及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之后,全球生产和供应链断裂,全球食物和能源价格飙升。这正是世界共生关系的一个缩影,也是竞争不当的后果。只顾自身利益的竞争,演变成不顾同类死活的战争,必然使共生的网络出现裂缝,带来灾难。破坏共生关系的竞争,是有危害的,终将丧失竞争的意义。
我们维护共生关系,但又需要竞争。我们面对的是现实,现实不是美梦。现实中资源稀缺,竞争就不可避免。不考试,不排名,不竞争,难道以后大家就读的大学就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学校之分吗?不拼学历,不比实力,不竞争,难道将来从事的都是自己理想的职业吗?称霸一时的诺基亚为何销声匿迹?正因为缺少竞争力,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华为若不竞争,不自主创新,不突破技术瓶颈,又如何能在芯片封锁中突破重围?一个人没有勇气去竞争,拿什么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一个国家没有实力去竞争,凭什么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没有竞争的共生关系是不切实际的 ,就如同一潭波澜不兴的死水。
落后就会挨打,勇于竞争,提升竞争力,是我们共生的底气。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和平相处,维护共生,是我们竞争的底线。
让我们在竞争与共生两种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位置。在竞争关系中寻找机会合作共赢,在共生关系中保持特色、创新自强。让我们的人生之车、国家之车、时代之车,因竞争与共生的双轮,而行稳致远。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投稿:160280748@qq.com; 商务:QQ160280748
欢迎关注语文日刊公众号yuwenrika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